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黔东南州“6个100万”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工程实施意见》已经州委、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1月13日
黔东南州“6个100万”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工程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依靠改革创新推进我州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州委、州人民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在全州重点实施100万亩商品蔬菜种植工程、100万亩精品水果种植工程、100万亩中药材种植工程、100万亩高标准木本油料作物种植工程、100万亩稻(荷)鱼生态种养工程和100万头规模特色养殖工程(简称“6个100万”工程)。结合州情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思路
立足我州气候、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区域发展、分类指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6个100万”工程为载体,以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核心,大力实施山地高效现代农业,加快“6个100万”工程建设步伐,把黔东南州建成种养结合、特色鲜明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州。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2015年启动“6个100万”工程建设,到2020年,“6个100万”工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别达到100万规模,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与产业带和景区、旅游村落相融的休闲观光农业区,生产高效、安全、健康、生态、绿色、有机食品,把黔东南州建成贵州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区,使“6个100万”工程绿色生态农业成为我州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6个100万”工程的实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推动实现“四化同步”,达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
(二)产业目标
1.商品蔬菜产业。按照“生态化、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原则,分区扩大夏秋蔬菜、发展冬春蔬菜和做精地方特色蔬菜,着力构建蔬菜产业化,发展生产基地,有效推进蔬菜的分区分类种植、周年平稳供应和季节批量外销。到2015年全州商品蔬菜种植达60万亩,2020年达100万亩。商品蔬菜实现总产值50亿元以上。
2.精品水果产业。按照“立足资源,品牌推进,调优结构,打造高端,生态发展”的原则,突出实施蓝莓、猕猴桃、柑橘、葡萄等水果的精品化生产。2015年全州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2020年达100万亩。精品水果实现总产值50亿元以上。
3.中药材产业。2015年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累计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到2020年,全州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争取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来自中药材种植的收入过千元,带动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基本实现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中成药生产和药品研发、中药流通于一体的现代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产业实现总产值40亿元以上。
4.木本油料作物产业。2015年新建油茶林5万亩、抚育改造老茶林11万亩。到2020年,全州高标准木本油料植物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其中新建油茶林41万亩、抚育改造老茶林59万亩,套种油用牡丹、紫苏共20万亩。建设木本油料产业种苗培育基地,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基地,引进和培育木本油料作物加工企业。实现规模化基地建设,产业加工链在食用、工业、医药、日化等领域的综合开发利用。木本油料作物实现总产值50亿元以上。
5.稻(荷)鱼生态种养产业。通过建立标准化新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完善生产模式和配套技术,培育一批集专业化种养、品牌化经营、综合效益凸显的新型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共同促进水稻、鱼业发展。2015年,全州稻鱼生态种养面积达20万亩,渔业增加值和水产品产量以年均12%速度递增;到2020年,实现标准化稻鱼生态种养面积100万亩,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万吨;稻田综合种养每亩实现水产品产值1000元以上、水稻产量500公斤以上。稻(荷)鱼生态种养实现总产值25亿元以上。
6.规模特色养殖产业。在稳定发展生猪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牛、羊等规模特色养殖产业。2015年,全州香猪及黑毛猪存栏达5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9.5万头),出栏香猪及黑毛猪75万头。牛存栏达65万头,出栏18万头;羊存栏达45万只,出栏25万只。2020年,全州香猪及本地黑毛猪存栏达到70万头,年出栏香猪及本地黑毛猪100万头,牛存栏达80万头,出栏30万头,羊存栏达100万只,出栏80万只。规模特色养殖实现总产值55亿元以上。
三、区域布局
(一)商品蔬菜产业。立足“一区”(以凯里为中心的城市自给蔬菜保障区)的城郊型蔬菜保障供应,重点在凯里市舟溪镇的舟溪坝、麻江县宣威镇的比富与笔架坝区、黄平县重安镇的茅坪坝和台江县台拱镇的南省坝各建成1个面积过1000亩的保供蔬菜基地。围绕“三带”(厦蓉及贵新高速公路沿线以生产茄果类、豆瓜类为主的蔬菜产业带,沿余羊高速及306省道接308省道再连司辰公路周边以生产鲜干兼用型线椒为主的辣椒产业带,沿三黎高速及202省道公路延线周边以生产茎叶类蔬菜为主的产业带)的外向型蔬菜基地建设,狠抓榕江车江、黄平旧州、凯里舟溪、三穗颇洞、锦屏龙池、麻江坝芒、台江老屯等7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龙头,大力投建三个商品蔬菜产业带。突出发展应季蔬菜,选择性开发地方特色蔬菜。
(二)精品水果产业。建设重点主要包括生产基地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安排和园地科学管理三个方面。在生产基地建设方面:以蓝莓、猕猴桃、柑橘、葡萄等水果为主,按照精品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生产技术要求,贴近观光通道和旅游景区,在有一定基础的区域优先扶持建设千亩连片基地。科学布局高标准基地,蓝莓主要布局在麻江、黄平、丹寨、凯里、黎平、锦屏、台江、镇远和三穗等县市,猕猴桃主要安排在施秉、黄平、雷山、丹寨、黎平、剑河、岑巩、三穗、麻江等县适宜区域实施规模基地建设,柠檬、葡萄选在凯里、丹寨、施秉、台江、雷山、黄平、三穗、黎平、榕江等县市基础好的区域实施,以脐橙、椪柑、柚子、杂柑等为主的精品柑橘选择在从江、榕江、锦屏、天柱、黎平、岑巩、镇远等县的河谷流域区。着力完善果园道路、排蓄水系统、水肥一体化及微喷滴灌节水等工程。重点抓好蓝莓、猕猴桃、柑橘、葡萄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保障下步建园的用苗需求。
(三)中药材产业。重点打造以施秉、黄平为中心的太子参产业带,以剑河、锦屏、黎平、丹寨、天柱为中心的钩藤产业带,以黎平、从江、榕江低热河谷地带为中心的艾纳香、米槁等香药类产业带,以黄平为中心的白芨、何首乌产业带,以雷山为中心的乌杆天麻产业带。合理谋划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分县分区域,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照省里明确的丹寨、黄平、施秉、锦屏、黎平、雷山、剑河7个中药材产业重点发展县进行布局。明确发展品种。围绕我州苗侗道地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和州内外医药企业需求,选择钩藤、太子参、艾纳香、香药类、白芨、山慈菇、青钱柳、乌杆天麻、何首乌、茯苓等作为重点发展品种。抓好良种繁育基地中心建设。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与需求,以企业为依托,在州内丹寨、黄平、施秉等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县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中心7个。推进示范园区建设。用现代农业的理念,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在巩固提高施秉县牛大场现代高效产业园、剑河县现代高效农业钩藤产业园、黎平天香谷园区、凯里苗侗百草产业园建设的基础上,集中精力重点打造丹寨昌昊中药现代产业示范园和黄平珍稀药材产业园两个新园区。多种模式并进推进基地建设。充分依托和发挥我州山地资源优势,采取林药结合、果药结合、药药结合等模式加快推进基地建设。
(四)木本油料作物产业。以黎平、天柱、锦屏、岑巩、从江5县为油茶主产县,重点发展长林、湘林、赣、岑软、桂无、亚林等在我州示范表现较好的优良品系和本地通过审(认)定的优良品种。建设规模化、规范化的油茶苗木定点生产单位10个、采穗圃3个,建成相对固定的育苗基地600亩、采穗圃1500亩。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引进经济实力强的企业落户我州,帮助企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组建生产经营体系;培育新品种资源,推进林下套种,有效地形成以短养长的良性模式,增加单位面积的收益量和环境景观效益。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我州木本油料产业的发展,实现年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深加工产品3-5类,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稻(荷)鱼生态种养产业。围绕雷公山和月亮山地区生态优势,以黎平、锦屏、榕江、从江、雷山、丹寨、台江和剑河为重点,以种稻为主体,种养结合,稳粮增效,提升水稻的品质,建立多种形式的“稻鱼(虾、鳅、蟹等)共生、稻鱼(虾等)藕荷连作、茭白泥鳅共生”等标准化新型的不同的养殖模式,辐射带动全州建设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实施稻田增收计划,推广稻鱼共生、稻鳅共生、稻虾鱼共生和稻鱼鸭共生等养殖模式,稻田养鱼规模逐步达到100万亩。
(六)规模特色养殖产业。以雷公山和月亮山区香猪及本地黑毛猪主产县从江、丹寨、剑河、榕江、雷山5县为重点,辐射带动施秉、麻江、黄平、锦屏、黎平5县发展香猪及本地黑毛猪养殖。全州建成香猪及本地黑毛猪原种场10个,扩繁场40个,年出栏规模逐步达到100万头。按照种养配套、草畜平衡的要求,在种植产业基地上配套养殖牛、羊,积极发展循环生态农业。2015年在黎平、黄平、从江、榕江、剑河五县实施国家能繁母牛扩繁增量项目(每产一头杂交牛犊补助农户1000元)的基础上,争取将杂交牛补助范围扩大到全州,逐年增加我州能繁母牛存栏量。按照种养配套、种养平衡的要求,结合产业种植基地建设,启动全州牛、羊品种改良工程,提升全州牛、羊个体产肉水平。重点支持香猪及黑毛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和家庭牧场扩能升级,实现传统分散饲养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的全面过渡。抓好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引进与培育,加快推进我州香猪及黑毛猪养殖和牛、羊养殖产业化进程。
四、实施方式
(一)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各县市要根据生态气候类型和地域特点,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做大基地规模为发展重点,按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搞好产业规划。通过规划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形成成本低、效益高、竞争强的产业格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规划为龙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规划中要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优势产业发展原则。规划要结合本县市农业发展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在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木本油料作物、特色养殖和稻(荷)鱼生态种养6大产业中选择2-3个优势最突出、特色最明显、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搞好布局规划。二是坚持产业配套发展原则。要围绕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配套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同时注重物流、冷链、加工、市场体系等产业发展配套建设。三是坚持现代农业“五化”原则。要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要素集成化和特色产业化的要求,努力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四是坚持能落地、可操作的原则。产业规划要落实到具体村、组,到地块,要制定产业布局图斑。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从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又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调动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产业实施模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农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依靠市场化推进“6个100万”工程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一是编制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州、县市领导小组在指导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产业规划,整合资源,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要注意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本地产业能人牵头办企业和合作社。二是设立三支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建立产业导向基金,选择比较有优势潜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转银行再贷款或适度贴息的方式,实施战略性入股投入,待企业做大做强后退出,实现滚动使用;建立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和反担保服务;建立科研基金,用于产品研发和标准化建设,为社会资本投资找出路。三是搭建宣传平台,为企业宣传和参展提供帮助。四是搞好企业合作社与基地、农民之间关系的协调,形成利益共同体。
坚持企业主体。在产业规划和产业基地建设中,要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加工、营销企业。要大力发展产业种养植(殖)基地,加工、销售一体化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经营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合作社)积极性,根据企业生产所需和市场空间,以销定产,做大产业规模。
坚持科技支撑。成立黔东南州民族食品、保健品标准化、市场化研究小组,加大对我州特色食品保健品标准化、市场化研究,提升产业市场占有率。通过六大产业各专业小组,重点从基地生产的角度大力研究无公害、绿色、有机和高效丰产栽培技术标准。专项组、公共组要通过整合现有人才和引进、外聘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等方式,组建自己专业团队,对产业从产、加、销全产业链开展研究。鼓励支持科研、生产单位和专业机构开展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打造产业品牌奠定基础。
坚持农民参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意愿,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通过企业、合作社积极带动农民用土地入股、流转、自办家庭农场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参与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培植和发展专业大户,形成研发、加工、营销、基地生产全产业链。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科技水平。
(三)全力做好六个结合。一是做好“6个100万”工程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促进农民脱贫,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在“6个100万”工程建设中,对不同的农户要坚持分类实施,对有能力的贫困户要通过产业扶持,依托产业创收实现脱贫致富;对没有能力的贫困户,要采取股权到户,资金、土地入社,参与劳动,按股分红,按劳计酬等方式,实现效益到户,推进精准扶贫与小康建设融合发展。二是做好“6个100万”工程建设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特别是景区、景点,要通过实施稻(荷)鱼生态养殖、果品采摘、花卉观赏等形式,提升景区、景点的艺术性、观赏性和体验性,丰富产业链条,促进产业与旅游互动发展。三是做好“6个100万”工程建设与多方联动发展结合。依托“6个100万”工程载体,坚持体制创新,积极探索产业建设州、县联动,产业基地联动,担保联动和产品研发联动的机制,促进产业实现高效发展。四是做好“6个100万”工程建设与公共品牌建设结合。充分利用我州生态环境优良、无工业污染的优势,通过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种养配套,大力实施种植基地配套养牛 (羊),引草入田(园),围绕“姜央圣蝶”品牌,推进黔东南塑造绿色、有机公共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做好“6个100万”工程建设与农业领域的开放招商结合。坚持基地建设先行,农业设施同步配套,促进产业建设与全面招商、全面开发同步,为加快企业入驻打下良好基础。六是做好“6个100万”工程建设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在推进“6个100万”工程建设中,要通过采取入股、流转(本村)、租赁等方式,将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向合作社、种田能手、企业集中,保护农民合理利益,壮大产业规模。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为加强对“6个100万”工程的领导,州成立以州委书记为组长,常务副州长、分管副州长为副组长,财政、扶贫、农委、林业、水利、交通、供电、国土、科技、新农办、工商、气象、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6个100万”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8个专项工作组,建立“一个产业明确一套工作班子,一个部门负责,制定一个工作方案,研究一套工作措施”的工作机制。各县市要参照州的做法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常务副县市长、分管副县市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工作组,抽调精兵强将,组织精干队伍,推动工作落实。要结合本县市实际,选择2-3个优势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确保“6个100万”工程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二)人才保障。每个产业要成立以州、县市和乡镇三级组成的产业发展3-5人专家团队,设立和聘请产业发展首席专家,相关技术干部为成员。主要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研究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开展产业科技创新。
(三)技术保障。加强对农技干部、企业法人、职业农民等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农业实用技术到园区、到基地、到田间地头。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领办或参与经营带动产业发展。制定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深耕、良种良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申报认证认定“三品一标”,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要加强优良种苗技术研究和基地建设,保障产业基地建设优良种苗供应。
(四)用地保障。坚持“自愿、有偿、互利”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研究制定土地林地流转鼓励政策,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园区、基地和农庄要给予用地指标倾斜,对能形成固定资产的农业设施用地办理用地手续,以便企业向银行进行融资。凡直接用于特色农业发展及农业园区建设的临时配套设施用地,不纳入非农用地范围,不需办理审批手续。
(五)资金保障。一是建立扶持“6个100万”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导向基金。依托黔东南州绿源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建立州级财政投入导向基金,组建农业龙头企业联盟。州、县两级财政把“6个100万”产业发展资金纳入每年财政预算,建立“6个100万”专项发展基金,州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县级财政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主要用于“6个100万”工程产业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探索以入股、战略投资的形式扶持龙头企业,企业产生效益后退出,滚动使用。二是建立信用担保基金。依托州信元担保公司和州信诚担保公司,建立信用担保基金,搭建起“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政府农业投融资平台,形成多形态、多层次、多元化的“三农”投融资体系,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或贷款。三是建立科技扶持基金。科技扶持基金主要用于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和技术研发,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由科技局负责管理。科技扶持基金要严格按照企业申报,专项小组提出意见,领导小组研究批准实施。四是建立企业以黔东南州绿源公司牵头,组建全州农业龙头企业联盟,建立企业联盟发展基金,用于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六)项目保障。以“6个100万”工程布局基地规划为龙头,捆绑项目向上申报,整合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国土整治、小水利、石漠化治理、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用于“6个100万”工程产业基地建设。
(七)风险保障。认真落实农业保险政策,确保农业保险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全覆盖,防范和化解“6个100万”工程发展的自然风险。
(八)品牌保障。2015年,每个县市必须落实1个以上“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工作,鼓励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国家名牌、省级名牌、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申报,对州内企业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国家名牌、省级名牌、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的由州级财政给予资金奖励。
(九)督查考核。由“6个100万”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对县市进行一次督导,将“6个100万”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向州、县主要领导通报。各县市每季度末月25日前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进展情况。州每半年召开“6个100万”工程建设调度会,适时组织各县市相互观摩、汇报交流。严格按照季督查、半年总结、年终考核、严格奖惩的办法对“6个100万”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考核。对“6个100万”工程建设贡献突出的有关人员,符合任职条件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程序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不重视,推进不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推诿扯皮的通过诫勉谈话,通报督查,调离岗位等形式进行问责。
附件:黔东南州“6个100万”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附件
黔东南州“6个100万”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李飞跃(州委书记)
副组长:王 贵(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
潘 亮(州政府副州长)
成 员:杨 冰(州政府副秘书长)
龙 丛(州发展改革委主任)
杨汉钦(州科技局局长)
李光坤(州工业和信息化委主任)
姜庭桂(州财政局局长)
吴先佳(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秦 刚(州国土资源局局长)
黄文淑(州城乡规划局局长)
吴汉碧(州交通运输局局长)
尹 亮(州农委主任)
唐晓敢(州水利局局长)
李吉科(州林业局局长)
张文贵(州商务局局长)
范钟声(州旅游发展委主任)
江建强(州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
杨 黎(州扶贫办主任)
杨秀海(州工商局局长)
袁贵波(州质监局局长)
陈 熹(州烟草局局长)
方庆文(州气象局局长)
邓 浩(人行黔东南州中心支行行长)
姚茂勋(农发行黔东南州分行行长)
司大平(农行黔东南分行副行长)
夏 洪(建设银行黔东南州分行行长)
蒙国友(省农信社黔东南办事处主任)
王 祥(凯里供电局局长)
领导小组负责“6个100万”工程的重大决策研究、总体工作协调、工作督促指导等工作,下设办公室在州农委,尹亮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明确农业、林业、扶贫、质监等部门的具体联络员。领导小组下设8个工作实施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一)100万亩蔬菜种植工程工作实施小组
组 长:尹 亮(州农委主任)
副组长:何永林(州农委副主任)
成 员:龙 丛(州发展改革委主任)
吴汉碧(州交通运输局局长)
唐晓敢(州水利局局长)
李吉科(州林业局局长)
张文贵(州商务局局长)
杨 黎(州扶贫办主任)
袁贵波(州质监局局长)
王 祥(凯里供电局局长)
负责“100万亩蔬菜种植工程”的产业规划、工作协调、工作督促等工作落实,下设办公室在州农委(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何永林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粟周群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100万亩精品水果种植工程工作实施小组
组 长:尹 亮(州农委主任)
副组长:李吉科(州林业局局长)
成 员:龙 丛(州发展改革委主任)
唐晓敢(州水利局局长)
范钟声(州旅游发展委主任)
杨 黎(州扶贫办主任)
袁贵波(州质监局局长)
王 祥(凯里供电局局长)
杨 洵(州农委总农艺师)
黄绍海(州林业局副局长)
负责“100万亩精品水果种植工程”的产业规划、工作协调、工作督促等工作落实,下设办公室在州农委,杨洵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黄绍海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三)100万亩中药材种植工程工作实施小组
组 长:周 辉(州扶贫办党组书记、州中药办主任)
副组长:袁贵波(州质监局局长)
成 员:龙 丛(州发展改革委主任)
杨汉钦(州科技局局长)
李光坤(州工业和信息化委主任)
吴汉碧(州交通运输局局长)
唐晓敢(州水利局局长)
李吉科(州林业局局长)
范钟声(州旅游发展委主任)
江建强(州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
王 祥(凯里供电局局长)
负责“100万亩中药材种植工程”的产业规划、工作协调、工作督促等工作落实,下设办公室在州中药办,周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100万亩高标准木本油料作物工程工作实施小组
组 长:李吉科(州林业局局长)
副组长:徐一兵(州林业局副局长)
成 员:龙 丛(州发展改革委主任)
吴汉碧(州交通运输局局长)
唐晓敢(州水利局局长)
范钟声(州旅游发展委主任)
杨 黎(州扶贫办主任)
袁贵波(州质监局局长)
王 祥(凯里供电局局长)
负责“100万亩木本油料作物种植工程”的产业规划、工作协调、工作督促等工作落实,下设办公室在州林业局,徐一兵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刘蓉蓉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五)100万亩稻(荷)鱼养殖工程工作实施小组
组 长:尹 亮(州农委主任)
副组长:欧阳成(州农委动监所所长)
成 员:龙 丛(州发展改革委主任)
吴汉碧(州交通运输局局长)
唐晓敢(州水利局局长)
范钟声(州旅游发展委主任)
杨 黎(州扶贫办主任)
袁贵波(州质监局局长)
王 祥(凯里供电局局长)
负责“100万亩稻(荷)鱼养殖工程”的产业规划、工作协调、工作督促等工作落实,下设办公室在州农委(农业技术推广站),欧阳成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杨洪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六)100万头特色养殖工程工作实施小组
组 长:尹 亮(州农委主任)
副组长:潘成辉(州农委总畜牧师)
成 员:龙 丛(州发展改革委主任)
吴汉碧(州交通运输局局长)
唐晓敢(州水利局局长)
杨 黎(州扶贫办主任)
杨秀海(州工商局局长)
袁贵波(州质监局局长)
王 祥(凯里供电局局长)
负责“100万头特色养殖工程”的产业规划、工作协调、工作督促等工作落实,下设办公室在州农委(畜牧渔业科),潘成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七)产品研发工作实施小组
组 长:江建强(州食药监局局长)
副组长:郭伟伟(州中医院院长、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院长)
王秀筑(州食药监局副局长)
成 员:李吉科(州林业局局长)
周 辉(州扶贫办党组书记、州药办主任)
杨秀海(州工商局局长)
张文贵(州商务局局长)
袁贵波(州质监局局长)
黄绍海(州林业局副局长)
张 林(州食药监局副局长)
石建东(州农委总经济师)
负责围绕“6个100万工程”实施,加大特色农产品加工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下设办公室在州食药监局,王秀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郭伟伟、张林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八)品牌建设工作实施小组
组 长:杨秀海(州工商局局长)
副组长:杨兰田(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成 员:杨汉钦(州科技局局长)
张 林(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江建强(州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
袁贵波(州质监局局长)
常 海(州歌舞团公司董事长)
郑贵青(州工商局副局长)
负责“6个100万工程”相关品牌规划、专利申报、三品一标认证(认定)、执行标准制定、品牌宣传推介等工作落实。下设办公室在州工商局,郑贵青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龙兴铭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