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GZ000001/2014-27592 信息分类 统计分析
文号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是否有效
名称 2014年全州经济运行情况

2014年全州经济运行情况

来源: 无 发布时间: 2014-12-26 22:13 字体:[]

初步预计(全文指标为2014年预计数),全州生产总值完成700.76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5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14.19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362.02亿元,增长16.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分别为8.1%、35.2%、56.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5、8.1个百分点。

一、与2010年比较,经济发展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主要指标总量不断壮大,基本实现或接近“十二五”规划目标

一是投入方面,投资是近几年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271亿元增加到1302.8亿元,四年累计完成投资3580亿元,基本实现“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3000-4000亿元的控制性目标。二是经济总量方面,全州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12.57亿元增加到700.76亿元,总量实现翻番,为实现2015年GDP总量达到800亿元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收入方面。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40.39亿元和26.18亿元增加到141.5亿元和103亿元,分别接近翻两番,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3164元提高到6150元,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4059元提高到21047元,明年努力可以实现25000元的规划目标。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4:30.1:45.9调整为17.8:30.6:51.7,四年间一产比重下降了6.2个百分点,二产和三产分别提高了0.5和5.8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较快,内部结构优化得到调整,贸易和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占GDP比重相对下降,新型服务行业占GDP比重呈现不同程度提升:金融业(4%,提高0.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K门类(1%,提高0.5个百分点)、其他营利性服务业(6.6%,提高3.5个百分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4.8%,提高5.4个百分点)。

(三)经济效益提升

经济快速发展为财政注入了活力,为解决城乡就业和人民收入提高提供了保障。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130亿元和9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3.2倍和3.6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5万人,是2010年的3倍。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由2010年的亏损6.3亿元,到全年预计实现利润10亿元。城乡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047元,是2010年的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50元,是2010年的1.9倍。

(五)市场主体数量增加

工商登记的私营企业由0.6万户增加到今年底预计1.8万户,个体工商户由7.1万户增加到今年底预计11万户;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由317个增加到570个。

二、今年我州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和突出特点

(一)牢牢抓住经济增长拉动力,强力推进投资增长

我州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近年来,高速、高铁项目的实施对拉动我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近三年来,我州每年新增投资量维持在300亿元左右。目前已累计新入库亿元项目239个,居全省第二位。国家安排我州涉及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保等项目1505个,已开工1153个,开工率居全省第一。路网建设加快,三穗至黎平、余庆至凯里、凯里至羊甲高速287公里通车。

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2.8亿元,增长26.8%;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028亿元,增长26.5%,总体上看,全年各月投资增速除2月份是24.8%以外,其它都是在26%以上。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9.8亿元,增长45.6%;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64.5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投资完成833.7亿元,增长29.8%。三次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二升一降,与2013年比,第一产业投资占2.9%,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占16%,下降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81.1%,提高2.1个百分点。

三大领域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完成194.1亿元,增长42.6%,增速比2013年提高45.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完成402.3亿元,增长31.8%;房地产开发预计完成135.7亿元,增长1.3%。

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增长20%;引进省外到位资金855亿元,增长30%。

(二)抓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各产业持续协调较快发展

我州经济结构朝持续向好。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19.1:30.8:50.1调整为17.8:30.6:51.7,一产比重继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继续上升。

1、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粮食总产量118.77万吨,增长7.9%。其中,夏粮产量19.23万吨,增长7.9%;油菜籽产量7.18万吨,增长7%;因去年受旱灾影响,今年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秋粮总产量预计完成99.54万吨,增长8%。粮经比进一步优化,调整到43:57。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蔬菜、蓝莓、香猪、茶叶、中药材、烤烟六大特色产业。预计完成蔬菜产量167.5万吨,增长15.9 %。茶园采摘面积达21.9万亩,增长31.4%,全年产茶叶9301吨,增长12.3%。中药材种植面积45.5万亩,增长11%,预计产量5.38万吨,增长17.9%。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全州省级园区由原来的19个增加至32个,入住企业已达17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9家,省级龙头企业36家;新型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9个;种养大户99户。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建成基地60个,其中蔬菜基地40个。全州蓝莓种植面积达10万亩,蓝莓产业覆盖人口达10万人以上,是全国最大人工种植蓝莓地区。新增茶园种植面积4.3万亩。畜牧业发展形势向好。香猪能繁母猪存栏3.5万头,年出栏香猪40万头以上。已建设10万套种鸡场、年产12万吨饲料加工厂、畜禽销售部等,已经建成16个成猪育肥养殖场。库区渔业保持较快增速,改造和新增高架网箱12000余口;天柱白市电站新库区500亩、网箱800多口。

2、工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快,增量和重点行业支撑明显

以冶金、化工、建材、森工为重点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高载能工业扩能技改工程全面完成。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园区成为当前和今后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预计全年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0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55亿元,增长14%。主要支撑:一是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全面稳定增长,从我州全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七个骨干企业来看,本年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3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367户完成总量的22%,二是全年全州共有规模以上工业367户,同比净增加117户。三是从工业内部支撑增长的七大行业看,除黑色金融冶炼和压延业因政策性调整关停了部分能耗线,产量略有下降外,其余六大主要行业呈稳定较快增长。在装备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突飞猛进,实现增加值1.69亿元,增长193.0%;纺织服装、服饰业实现增加值1.87亿元,同比增长两倍;酒类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增长24.0%和27.1%。

3、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加快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云台山的综合开发,深度开发知名景点,推进旅游要素配套建设,重点景区打造步伐加快,实现每年推出两个景区,今年推出云台山和下司景区加快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以20个重点旅游景区今年完成投资32亿元,共接待游客39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5.%。

(1)交通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公里运输周转量全年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速,交通运输、邮政和仓储业增加值41.18亿元,增长11.8%。

(2)全州贸易业稳步较快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8亿元,增长12.6%。批发、零售销售额分别增长24%、22.3%,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2.9亿元,增长11.9%。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8.1%、21.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4.95亿元,增长11.2%。

(3)金融业加快发展。加大引银入州力度,年末预计全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长14%,贷款余额增长18%。金融业增加值28.13亿元,增长14.7%。

(4)房地产较快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330万平方米,增长21%,房地产业增加值13.89亿元,增长10.4%。

(5)营利性服务快速增长。全年电信业务总量维持20%左右的增速,纳入全年核算的重点服务业调查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3%。营利性服务业增长32.2%。

(6)非营利性服务业较快增长。预计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速25%左右,其他服务单位从业人员同比增长13%左右,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同比增长30%左右。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48.11亿元,增长16%。

(三)统计入库企业增加,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截至目前,全州“四上”在库企业1097家,比去年同期增加342家,增长45.3%。其中:工业企业364家,同比增加122家,增长50.4%;建筑业54家,同比增加5家,增长10.2%;房地产企业257家,同比增加17家,增长7.08%;批零贸易153家,同比增加46家,增长43.0%;住宿餐饮104家,同比增加42家,增长67.7%;规模服务业165家,同比增加110家,增长200%。目前已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服务业156家,数量在九个地区仅少于贵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业实现突破。贵州城投联合供应链有限公司等5家外贸总部企业落户榕江,新增11家银行业分支机构,6家农商行挂牌开业,新引进2家保险公司。

(四)勇于迎接新挑战,主动调整产业政策促增长

今年以来,我州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上主动作为。一是全面深化治理生态环境。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关停20家企业,仅关停明鑫冶金、瑞邦硅业、亚华实业、凯丰矿业四家公司减少产能24万吨;通过技术更新改造新增产能,新建和技改完成企业8户,涉及炉子40台,装机容量18.05万千伏安;整顿煤炭生产环境,抓煤炭行业重组升级,去年以来煤炭行业整顿减少煤炭开采近300万吨,以此促进煤矿企业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着力保护生态植被,今年起木材采伐任务减半,减少木材采伐近百万立方米。二是明确政府职责,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主动取消了工业对电冶企业的财政补贴。三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培育信息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主 办: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联系地址:贵州省凯里市北京东路21号 | 联系方式:0855-8235320

ICP备案号:黔ICP备16003716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5226000038 | 招投标投诉电话:0855-8231392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45

推荐使用1920*1080分辨率,谷歌、火狐、360极速、IE9+以上浏览器访问本站

...

本智能问答助手服务由贵州省人民政府网提供访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