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黔东南州装备制造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州人民政府
2015年9月25日
黔东南州装备制造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根据《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黔东南党发〔2014〕7号)以及《黔东南州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八大战略产业发展目标,结合《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抓住国家支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带来的重大机遇,特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州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41户,主要分布在8个县市,其中:丹寨13户、凯里12户、岑巩5户、三穗4户、台江4户、天柱1户、剑河1户、麻江1户。主要产品有:汽车、电梯、机床、铁铸件、磁铁、铝绞线、弹簧、LED、电子产品、变压器、滤波器等。代表性的企业有:贵州兴富祥立健机械有限公司、贵州天凌高数控装备有限公司、贵州全世通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丹寨九鼎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贵州贵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公司等,基本形成以客车及汽车零部件、电梯和农用机械及零部件、精密数控装备及功能部件、电子电器和电力装备、装备及压铸制造业、特色工程装备及零部件、机械成套非标制造及零部件、高耐磨复合钢板金属焊接材料等八大系列产品。
二、发展目标
着力培育重点企业,突出质量品牌建设。重点培育“八大系列”机械装备制造支柱产业。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主机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做大总量。集中解决优势品牌产业化及市场拓展销售的瓶颈问题,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带动明显、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企业集团。力争在2017年末,把贵州兴富祥立健机械公司、天凌高数控装备、全世通精密机械等装备企业打造成为成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
(一)产业加速发展。2015年产值达到60亿元,增加值14.4亿元,从业人数4500人;2016年产值达到80亿元,增加值20亿元,从业人数6900人;2017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增加值30亿元,从业人数10000人。
(二)结构更加优化。重点研发生产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装备和产品,基本形成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精密数控装备及功能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力装备、磁性材抖、特色装备及配套零部件、压铸制造、农用机械等八大系列产品。
(三)打造省级示范区。以工业园区为主区域,重点打造凯里经济开发区、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三个装备制造业省级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三穗、岑巩、黄平等县装备制造园发展。
(四)企业创新能力增强。通过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2017年,装备制造业企业年研发经费投入占总销售收入的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力争超过20%。
(五)重点推进技术创新改造。以机床等工程机械,电梯及配套件、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器三大板块为重点,着力支持工程机械、铸铁铸造件、基础件、客车特种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装备及器材等制造企业加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品的技术升级,推广先进工艺技术,降低制造成本,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尽快提升产品制造水平及规模。
(六)提高销售配套率。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和矿用机械、电力装备及器材等产业本地配套率,从目前不足2%提高到15%以上。鼓励州内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购使用本州生产的装备和产品,加大力度开发生产首台(套)装备及产品,加快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和产业园,促进装备制造产品销售,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动全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三大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
1.凯里市:一是发挥中国振华集团华联无线电器材厂比较先进的装备作用,继续扩大生产电子类产品,逐步发展配套生产企业,带动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二是加大新材料的研发,主要是提高耐磨复合钢板金属焊接材料热喷涂、表面工程技术、机械设备及配件等的开发。三是在炉碧工业园区实施引进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以电机生产,重型机械及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心的重型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四是加快凯里(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广东盈华高科新材料、佛山珠江开关电器、广东玛盛液压设备、佛山康德医疗设备、美国STWRISI医疗设备等项目建设速度,力争2017年全部实现投产。将该区域打造成高精金属压铸件、模具设计,钨铝合金新材料、航天、航空、汽车零配件及医疗设备零配件等为主导产品的装备制造产业群。
2.凯里经济开发区:重点引进培育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重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布局集中、潜力巨大、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投产客车、电梯,生产蜂窝陶瓷壁流式微粒过滤器、车系列压铸构件、生产制造工程机械整机及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等产品。
3.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该区域系省经信委确定的“511”培育示范园区、省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基地。园区目前已逐步形成铸造件、机械零配件、机床整机、改装车辆、农机具等初具规模的主导产业。由兴富祥科技有限公司以“园中园”模式,投资建设并引进了天凌高数控、欧泰数控、建轩佳数控、西玛特教育设备、添辉钣金、斯凯尔科技、金航铸件、兴富祥铸件、汉诺威数控等重点项目,上游配套企业有黔顺铸机、真山机电、瑞德铸造、金航铸件等入驻,建成高精密度数控装备制造设备,含机加工中心、数控机床、无心磨床、机械制造等品种,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整机+配套”比较完整的高端数控机床整机、机械零配件、铸造件和环卫车辆产业链。
(二)重点扶持机械装备制造八大系列主要产品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调节,做大做强”的原则,重点打造扶持机械装备制造八大系列主要产品的研发。
1.客车及汽车零部件:重点抓好贵州贵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贵州丹寨九鼎车厢厂、台江县电瓶三轮车汽车配件、三穗县标准紧固件等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客车及特种工程车辆、电动三轮车、特种车辆及配件等相关配套产品,提高客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大幅度提高客车整车制造的竞争力。
2.电梯和农业机械及零部件:加快贵州西蒙斯电梯有限公司电梯、贵州穗农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三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重庆康朋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农业机械项目建设。
3.精密数控装备及功能部件:围绕贵州兴富祥立健机械有限公司、丹寨欧泰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贵州建轩佳数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重点抓好高精密度液静压无心磨床、数控双面车床、外圆磨床、内圆磨床、数控铣床、数控车床、高速钻床等系列产品。
4.电子元器件和电力电气装备:重点推进中科汉天下、中国振华集团华联无线电器材厂、贵州丰球磁材有限公司、凯里经济开发区通信电力器材公司、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公司、凯里经济开发区中昊电子公司等企业发展,推动汽车配电盘,通信电力器材生产,高低压电器成套设备,柴油机尾气净化器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
5.装备及压铸制造业:重点推进贵州省黔东南州富筑压铸有限公司、贵州省丹寨县真山机电公司、丹寨瑞德科技贸易公司以及施秉县恒达铸钢厂等企业在工程机械整机和零部件、耐磨铸件生产线等方面的建设。
6.特色装备及零部件:重点抓好贵州全世通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丹寨九鼎钢结构公司、贵州凯里化冶总厂、凯里市电锌铅酸极板研究所、贵州麻江银泉有色合金有限公司、贵州黄平富城实业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港深科技园标准厂房钢结构件、电解阴阳极板、树脂砂轮、高耐磨陶瓷汽车刹车片等建设。
7.特种装备制造:提高贵州振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黔东南州金翔冶金设备制造安装公司的铁合金矿热炉、环保设备、精炼炉等成套设备及配件的开发度和本地销售率。
8.电子电器制造: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改变依靠电子元器件生产加工为主的局面,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优势。
⑴电子元器件。重点抓好中科汉天下、凯里经济开发区中昊电子公司、贵州凯里亿云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开关、连接器、高性能陶瓷热敏元件、阴极发射管、微型变压器、微电子线圈、电路板等产品及创新成果产业化。
⑵电子材料。重点发展贵州振华新云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伟力达电子有限公司、三穗县远航电子厂的钽铌、稀土磁性材料、电子开关、连接器、高性能陶瓷热敏元件、微型变压器、微电子线圈、电路板等产品。
⑶半导体LED产品。重点以丹寨县金元宝公司、金石矿业集团、贵州赛亚照明公司的LED应用为主,加大引进外延片、芯片、LED背光源、封装等中上游LED企业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⑷电子仪器仪表。加快建设中国振华集团华联无线电器材厂、贵州斯凯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的汽车配电盘、电子开关、通信电力器材、精密仪器等项目。
(三)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主导产业发展
以机床等工程机械,电梯及配套件、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器三大板块为重点,大力支持矿用机械、工程机械、铸铁铸造件、基础件、压铸、电力装备及器材、钢制标准厂房、农业机械、电梯、冶炼装备、客车特种汽车及零部件等制造企业加大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品的技术升级,推广先进工艺技术,降低制造成本。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尽快提升产品制造水平及规模,提高经营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对获得国家和省级认定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州县(市)应给予相应的奖励,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园区装备制造企业向高端化发展。
(四)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推动行业集群发展
引导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努力培育如贵州兴富祥立健机械有限公司、贵州全世通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汉天下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一是整合装备制造优势资源。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对具备条件的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吸引各类社会资本通过收购、资产置换、合资等方式,集中优势加速发展装备制造产业。二是精心服务制造产业示范区。针对装备制造产业链长、环节多、高度分工等特点,加快建设以产业链为基础、以核心企业为龙头,吸纳上下游相关产业,开放性地研发、制造、服务的装备制造业。精心打造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凯里经济开发区和炉碧工业园区的装备制造产业园。三是着力提高装备制造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关键技术攻关、工业设计、应用示范项目以及标准化建设等,培育装备制造业发展和竞争能力,学习借鉴和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组织和引导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在产学研用、集中采购原材料、捆绑销售、共享营销网络等方面开展合作。四是加强协作。鼓励和支持州内有发展前景的基础零部件、客车、电梯、机床配套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提高我州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
(五)积极推动以铁路物流为重点的物流园区建设
依托2015年县县通高速公路城市骨干路网,完善各级工业园区道路系统建设。依托贵广、沪昆高铁开通,积极推动我州以铁路物流为重点的物流园区建设,开工建设炉山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物流园、麻江铁路物流园(二期工程)、麻江无水港、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从江洛贯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凯里经济开发区保税仓库等物流园区,以及羊坪站、杨柳塘、白秧坪铁路货场改扩建工程,以凯里黄平机场、黎平机场航空物流园区和“无水港”等开放载体,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现代交通物流企业,通过“两业联动”活动,积极推广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两业融合”示范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黔东南州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州人民政府分管副州长为召集人,州工信、发改、金融、财政、质监、交通、科技、环保、住建、商务、工商、国土、国税、地税等有关部门和凯里市、凯里经济开发区以及丹寨县政府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设办公室在州工信委。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全州装备制造发展事项,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在审批、土地、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服务。(牵头单位:州工信委;责任单位:州直相关部门)
(二)完善园区规划。凯里经济开发区、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三穗经济开发区、台江经济开发区,以及岑巩、黄平工业园区等要针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状况,加强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抓好本地区装备制造业规划与省州产业规划的衔接,增强发展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牵头单位:州发改委;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州规划局、州商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强化金融扶持。一是扩大信贷规模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积极组织开展“金融机构县市行”活动,加大对装备制造重点企业(项目)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二是建立企业引导联保机制,采取州、县共建试点推开,以贵州信元担保公司作为担保平台,商业银行具体实施,每年用30%的工业专项资金充实联保信贷资本金,支持重点企业融资。三是贵州信元担保公司对企业担保额要占公司全部担保额的60%以上,并逐年提升5个百分点,同时合理确定担保费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企业融资担保力度。四是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推动供应链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的推广和应用,搭建融资平台,增加资金支持。五是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各类资金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六是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装备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争取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投入。七是鼓励各级信用担保机构优先对州内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建立我州装备制造重点项目、重点产品以奖代补的扶持机制,加快推进股权多元化步伐,加强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为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保障,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牵头单位:州金融办;责任单位:州财政局、州工信委、州银监局、人行黔东南州中心支行、各商业银行)
(四)积极推进“贵园信贷通”政策。产业园区所在地县市政府要进一步推动“贵园信贷通”政策试点推开工作,筹措并安排“贵园信贷通”代偿补偿金,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企业申请省“贵园信贷通”政策支持,切实推进“贵园信贷通”融资工作。对需要地方政府、企业匹配资本金的,各县市政府提供的比例不低于50%,积极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园区装备制造企业发展。2015年力争全州41户装备制造企业获得省贷款支持,融资额达到2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州财政局;责任单位:州金融办、州工信委、州商务局,相关县市人民政府)
(五)加大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增加州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预算,对通过认定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在省级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再一次性给予20%的资金补助。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每年按20%速度递增,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牵头单位:州科技局;责任单位:州财政局、州工信委、州教育局)
(六)加大装备制造业园区财政支持。州级年初预算安排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基金公司运作,有偿支持园区装备制造企业。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有偿支持力度,对落户各级工业园区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园的配套企业,按照项目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制定“一企一策”优惠政策进行产业扶持。(牵头单位:州财政局;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州投促局、州发改委)
(七)加大装备制造业企业产品税收政策扶持。对企业生产符合《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产品,或购置符合《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专用设备,或从事符合《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经营,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牵头单位:州地税局;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州财政局、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八)加大产品本地采购力度。州工信委负责推荐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进入《贵州省装备制造业重点装备产品推荐目录》,推荐企业申报省级装备技术改造扶持资金。根据支持的重点,对产品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发展潜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动态的重点装备产品推荐机制。按照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鼓励使用本地工业产品开拓销售市场的意见》(黔东南府发〔2012〕59号),商州有关成员单位适时更新发布《黔东南州鼓励采购工业企业产品推荐目录》,适时召开产品供需对接会。为了促进本地装备制造业不断壮大和健康快速发展,积极支持本地工业企业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鼓励用户单位采购使用本地工程机械、矿用机械、电力装备及器材等工业产品。鼓励州内企业在州内基本建设、工业企业、市政工程设施建设、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民用住宅、工业项目建设及社会公共领域工程建设采购本地铸造件、数控机床、标准厂房钢构件、农业机械、医疗器械、高低压电器,电线电缆、铁合金矿热炉以及管材等装备制造产品。通过政策引导,为本土装备制造企业赢得生存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牵头单位:州工信委;责任单位:州财政局、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九)加强本地装备制造业产品宣传。鼓励企业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加大对产品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在州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利用优强企业的营销网络和信誉优势拓展我州装备制造产品销售市场,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企业。(牵头单位:州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州商务局、州工商局)
(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规划一批重点装备制造园区企业招商项目,利用多种有效形式,构筑招商平台。积极开展装备制造产业专业化招商工作,支持主机制造引进配套企业,完善州内装备制造配套体系,延伸产业链。注重引资质量,提升引资水平,做好工艺、技术、品牌、人才等引入,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落地黔东南州。(牵头单位:州投促局;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州教育局、州人社局、州科技局)
(十一)加大对企业用工支持力度和培育创新人才,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我州装备制造企业作为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实习培训基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承接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在丹寨金钟、凯里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把各职业技术学校办到工业园区。建立企业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培养创新人才,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服务。(牵头单位:州教育局;责任单位:州人社局、州工信委、州科技局,相关县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