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州直部门频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人大代表建议答复

索引号 000014349/2023-3574357 信息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答复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文号 是否有效
信息名称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01912号建议的会办意见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01912号建议的会办意见

发布时间: 2023-05-24 10:22

黔东南府议复字〔2023〕8号

省文化和旅游厅:

杨再滔代表提出的《关于推动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多举措向上争取非遗保护资金方面

2017年1月,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实施以来,2017-2023年获中央补助非遗保护资金共计11040.29万元,省级939.5万元,2019年起,省级、州级财政每年预算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资金不少于100万元。2023年2月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成为贵州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23年2月,我州在申报的10个县(市)中,推荐雷山县向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申报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多路径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方面

长期以来,我州高度重视和关心民族文化和非遗保护工作,把非遗场馆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黔东南州州级非遗传承人群认定管理办法》《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倾斜支持,实施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文化素质,有力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积极组织申报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我州入选10名,占全省入选人数(40名)的25%,居全省第一。三是积极指导申报“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我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非遗工坊、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苗绣非遗工坊等4家入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占全省入选数(5家)的80%;我州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申报的《苗绣助力就业减贫——贵州省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案例》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四是加大非遗场馆建设资金投入。为加强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2023年我州评选了一批优秀非遗场馆29家,补助资金共计49.3万元。同时,还补助11家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共计55万元。五是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力度。通过开展侗族大歌、苗族古歌、侗族服饰等33个项目及15名国家级传承人记录工作,完成了侗戏、苗族鼓藏节等40个省级、州级濒危项目的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完成了侗族传统纹样采集工作,启动了“苗绣”“苗族服饰”和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同时,充分依托非遗传习基地、传习中心(所)、非遗工坊等场所空间,加强非遗研学游、体验游,推出了“魅力黔东南多彩非遗体验走廊”“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和“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等精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发挥了非遗旅游的独特优势,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内生动力。5月1日以肇兴为核心的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正式发布,着手规划以西江为轴心的苗岭传统村落精品旅游路线,积极打造中国乡村旅游一号公路。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将从政策层面加大对我州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开展民族文化展示和传承活动。

三、非遗对外交流和民族节庆活动开展方面

一是积极组织开展外宣交流。先后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英国伦敦时装周“中国之夜”、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国内外大型活动。苗族歌舞剧《仰欧桑》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电影《侗族大歌》荣获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雷米金奖最佳艺术指导奖,《侗族琴声声》获得2021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2018年,央视春晚黔东南分会场,自发身着民族盛装的5000多名苗族侗族群众精彩“亮相”,惊艳央视春晚大舞台。2021年以来我州推出的以非遗为主题的“云匠村晚”全国“乡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赞扬。二是积极普及非遗传承教育。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系,开设刺绣、银饰、蜡染等特色课程,形成了2所高校为龙头、16所县级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323所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为支撑的非遗教育体系,带动了全州1000余所中小学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州级财政先后投入1096万元支持凯里学院招收5年制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大专班,免费培养学生1300余人,就业率达96%。台江、丹寨等县把木鼓舞、锦鸡舞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改编成课间操,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有效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三是积极鼓励指导群众开展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以“千村百节”品牌为载体,通过“公助民筹、民办公助”以及社会支持等方式,大力扶持、引导和鼓励民间办好民俗节日,让广大人民群众自己过节,自己组织或主动参与到节日节庆各种活动,保护传统村落和节庆文化。充分利用国家级镇远文旅融合示范区、省级黄平文旅融合示范区等资源,大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整合非遗资源,激活非遗节庆旅游,积极组织举办雷山苗年、台江苗族姊妹节、水族卯节、侗族萨玛节、中国丹寨非遗周、镇远赛龙舟、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苗族民歌百村歌唱大赛、传统戏剧展演等大型节庆、展演活动,促进了非遗项目的区域性整体保护,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

2023年5月19日


上一篇:

下一篇:

主 办: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联系地址:贵州省凯里市北京东路21号 | 联系方式:0855-8235320

ICP备案号:黔ICP备16003716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5226000038 | 招投标投诉电话:0855-8231392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45

推荐使用1920*1080分辨率,谷歌、火狐、360极速、IE9+以上浏览器访问本站

...

本智能问答助手服务由贵州省人民政府网提供访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