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州直部门频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动态

施秉县:健全“四大体系”筑牢社会和谐“法治屏障”

发布时间: 2025-05-30 16:47

近年来,施秉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法治社会建设总目标总任务,以健全“四大体系”为举措,以巩固基层社会治理为根基,全力筑牢社会和谐“法治屏障”,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一是健全“凝聚力”调解体系,构建基层治理化解矛盾之“根”。完善县、乡、村(居)三级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同时启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聚焦、整合、配优基层一线平安建设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从根本上破解基层矛盾纠纷在工作机制、专业人员等薄弱环节“老大难”问题。采取“调解+普法”“一站化解”等方式,运用“一体化运行、多元化排查、专业化调解”新体系,引入“乡村法官”“民意律师”“调解能手”以“一对一”“面对面”或视频连线进行专业调解办理,推动小事不出村寨、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预防各类纠纷、案事件的发生,有力维护地方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全县共有8个行业调解委员会、8个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76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已配备兼职人民调解员共69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97名。2025年以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 225起,调解225 起,调解成功216起,调解成功率 96%。

二是健全“广参与”人才体系,构建基层治理学法用法之“本”。高度重视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村(居)法律顾问”法治人才体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传达、法律咨询服务等基层治理工作中固根本、利长远作用。结合黔微普法、“施秉司法”等学法用法平台,采取“线上”集中授课和“线下”定向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八五”普法骨干业务培训,为基层法治人才“充电赋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基层法治工作的实效性,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另外,激活律师、法律专家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让法治人才真正成为基层善治的“稳定器”和“助推器”。截至目前,全县在册“法律明白人”452人、学法用法示范户76户,村(居)法律顾问46人。2025年以来,开展各类基层法治人才培训5场次。

三是健全“1+4”普法体系,构建基层治理普法宣传之“网” 。打造“1+4”普法大格局,即,将1个法治巧妙融入“文旅+赛事+民俗+民歌”4个体系中,形成从上至下、以点带面、全面辐射的普法“大网”。在利用文旅和赛事普法方面,联合宣传、文旅、司法、教育、民政等部门,借助乡村运动会、独木龙舟赛、职工篮球赛等文旅赛事活动,利用人流量高涨时期开展寓教于乐式趣味普法。如,在职工篮球赛上开展举“典”投篮挑战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精准圈法”等活动,让参与者通过互动赢取普法纪念品,增强参与感和传播效果,实现了“运动+学法”双效收获。在利用民俗和民歌普法方面,组织苗族歌师、法律工作者、专业音乐人、苗族妇女及未成年人合作,挖掘本地民俗、民歌特色,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常见法律知识融入,打造民歌普法,如《网络时代》《守护少年的你》《阳光普法歌》等作品,保留旋律且让法律知识易懂易唱,传唱度高。同时,组织村(居)法律顾问、青年普法志愿者等专业人员扎实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普法活动,让民俗普法“有形有色”。大普法工作原则: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推行“菜单式”“问需式”“沉浸式”普法,针对不同群体,特别是农民工、妇女儿童、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法治需求,聚焦法治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救助等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利用文旅、赛事、民俗、民歌等进行普法活动,从群众“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的转变,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为构建全民法治信仰注入新动力。2025年以来,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110余场,受教育群众1.8万余人。

四是健全“三心合一”服务体系,构建基层治理公共法治之“源”。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原则,全面推进“县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三心合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对基层治理、群众工作、矛盾纠纷实行“一窗通办”“一网打尽”。在各乡镇,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公共法律服务站场地、外观和功能等均得到提档升级。同时,配备了齐全的办公和便民服务设施,有效满足了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在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人民调解室与社区警务室“三室合一”,在村(社区)综治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开展治安隐患、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和法律咨询、法律援助集中办理。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站8个,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76个,依托12348法律咨询热线,贵州法律服务网络平台(12348贵州法网),为群众提供“7×24”小时法律咨询热线服务,汇聚了“覆盖全县、管理顺畅、上下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大资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便利的法律服务,真正打通了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2025年以来,全县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共接受群众咨询208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9件,提供法律帮助案件76件。

上一篇:

下一篇:

主 办: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联系地址:贵州省凯里市北京东路21号 | 联系方式:0855-8235320

ICP备案号:黔ICP备16003716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5226000038 | 招投标投诉电话:0855-8231392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45

推荐使用1920*1080分辨率,谷歌、火狐、360极速、IE9+以上浏览器访问本站

...

本智能问答助手服务由贵州省人民政府网提供访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