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是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政策。2025年以来,黔东南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强化项目谋划、资金争取和实施管理,深刻把握“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政策内涵,注重发挥以工代赈“以点带面、以小做大”作用,进一步坚守“赈”的初心。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突破。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促农增收工作,多次听取相关汇报。2025年3月,州政府制定印发《黔东南州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将实施范围从传统农业基建延伸至水利、交通、农村“水改”“电改”、渡改桥等民生领域。鼓励村集体通过组建劳务合作社、施工队等方式承接项目,吸纳农村劳动力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技能培训配套机制,精准开展基建类工种技能培训。目前,全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40个,总投资117.32亿元,已开工项目381个,总投资115.11亿元,带动务工群众22200人,发放劳务报酬13037.16万元;开展电工、焊工、叉车司机、无人机驾驶员等工种技能培训49班次,培训农村劳动力2840人,完成技能认定2427人。
二是关注重点群体就业。针对近期外贸行业生产经营持续承压情况,充分发挥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在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重点群体农村劳动力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4月以来,黔东南州聚焦外资外贸企业失业返乡人员、返乡农民工、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未就业退役军人和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6类重点群体,积极组织各县(市)谋划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按照此次国家和省关于以工代赈工作最新要求,黔东南州成功申报项目18个,项目总投资10127万元,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9793万元,排名全省第三。项目实施后,预计带动全州务工群众3501人,其中外资外贸企业失业返乡人员375人、返乡农民工1059人、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182人、未就业退役军人138人、脱贫人口及防返贫监测对象1747人,发放劳务报酬4617.77万元。
三是统筹抓好项目实施。充分发挥州级以工代赈工作机制办公室作用,紧盯工作目标任务,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在项目规划阶段明确用工比例,规定政府投资项目每500万元投资需吸纳20名以上本地劳动力,确保建设规模与就业容量挂钩,将群众增收目标纳入项目管理全过程。同时,督促各部门、各县(市)持续加快推动项目开工建设,按时发放劳务报酬,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2024年以来,全州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1个,带动4780人就近就业,发放劳务报酬4638.29万元,通过项目实施有力助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