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善区域急性胸痛救治体系,打通急性胸痛救治的起跑第一公里,不断提升救治能力和效率,黔东南州通过“六举措”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州、县两级均成立了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与运行领导小组,实行县(市)卫生健康局主导、县胸痛中心组织实施、其他县级医院和卫生院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州、县胸痛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明确专人负责辖区内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和运行工作。
二是加强网络建设。依托州、县级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州—县—乡”三级胸痛救治网络。创造条件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规范化的胸痛救治单元;各乡(镇)胸痛救治单元牵头对辖区内村卫生室进行培训、考核、宣教,提升各村卫生室对胸痛患者的识别和防治意识,培养村医成为“吹哨人”。
三是加强任务分工。各县(市)卫生健康局结合本地实际负责做好建设规划,制定工作推进时间表,统筹和调度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各县(市)胸痛中心或创建单位负责对建设和运行工作进行专业指导和技术评价。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的专家组负责制定和完善建设、质量控制、督导评估标准,做好片区工作指导、培训和质量控制工作。其中,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负责指导48家乡镇中心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建设、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负责指导29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做好胸痛救治单元建设。
四是加强质量控制。州、县级胸痛中心建立了系统化、标准化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实行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即救治单元质控员为第一级、县级为第二级、州级为第三级。定期对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督导、评价及考核,及时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好整改提升,确保建设和运行的流程不断优化,救治能力持续提升。
五是加强督导评估。州卫生健康局按季度调度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和运行情况,每半年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和解决工作推进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整改措施;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各县(市)胸痛中心或创建单位按季度对县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及时向上级胸痛中心和卫生健康局反馈建设进度、质量控制情况和整改意见。
六是加强宣传引导。州、县成立健康科普专家库,开展健康巡讲和大型义诊活动,并在微信公众号及官网推送健康科普文章;加强宣传和引导,把通过验收、运行规范的胸痛救治单元及时向社会进行公布;同时加大宣教力度,实现家家有“明白人”,村村有“吹哨人”,提高群众对胸痛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不断提高我州救治水平和慢病管理水平。
2024年,胸痛救治单元全国地市级黔东南州注册165家、排行第13名,验收97家、全国排行第29名、全省排行第2名,全州胸痛救治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