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州直部门频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黔东南州科技赋能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发布时间: 2025-03-13 17:00

黔东南州通过围绕产业布局、培育科研主体、研发文化产品和制定质量标准等措施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一是围绕“产业布局”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以黔东南高新区、从江洛贯经开区、剑河工业园区为重点,引导形成中药饮片生产集聚、区域联动、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培育2-3家中药饮片龙头企业,推动民族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红云制药、奥特等中成药加工企业产值提升,加快京诚配方颗粒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2024年黔东南州民族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专班外出考察企业14家,请进来企业72家,共引进医药产业项目50个,总投资34.58亿元。

二是培育“科研主体”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围绕中药材育苗、种植、初加工以及健康养生、民族文化推广等行业,提升全州药业公司、农业科技公司、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关联中小微企业,指导申报高新技术认定。先后培育省级科技型企业159家,其中,红云制药(贵州)有限公司等7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大健康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科研、投入和申报,20243家企业品种进入《贵州省产地加工(趁鲜切制)中药材企业目录》。推动黔东南州火苗众创空间正式启动运营,将其打造成为提升区域民族医药行业资源整合及苗侗民族文化传承,聚焦苗侗医药产业领域,推动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于苗侗实体经济的重要服务平台。

三是研发“科技产品”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与贵州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药企的合作,研发一批具有苗侗等民族特色的科技产品,目前黔东南州获得国药准字号的苗药有5个(隔山消积颗粒、枫荷除痹酊、痛可舒喷雾剂、龋齿宁含片、咽喉清喉片);《侗族医药名词术语规范(试行)》已出版,《黔东南州苗侗医药志》已提交出版社审核,为苗药入药典提供理论支撑。推出5条中医健康旅游精品路线,新增州级民族医药或特色诊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黔东南州中医医院苗药艾纳香灸”荣获国家第二届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天柱县中医医院院内制剂“清痹止痛搽剂”成功备案,实现黔东南州院内制剂零备案的突破。

四是制定“质量标准”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推动黔东南州中医医院建立首个全省公立医院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我国首个“银质针门诊”及“银质针病房”,牵头制定的团体标准《银质针门诊建设指南》等5项标准已全部完成并由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顺利发布,其中,《密集型银质针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技术操作规范》项目入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适宜技术国际推广项目库;《基于不同理论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产品开发与应用》等5项标准荣获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奖;该院牵头制定的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团体标准《苗医艾纳香灸疗法技术操作规范》《苗医艾纳香灸门诊建设指南》已公告发布。从江县中医医院牵头制定的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团体标准《瑶浴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瑶浴门诊建设指南》《瑶浴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侗医药涂擦疗法技术操作规范》获批发布。推动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向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虱子草、白接骨、万年巴”等16种民族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申报,目前香樟叶、千把刀、水耗子等民族药材进入《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目录已通过省级复核公布。天柱县中医院参与的《贵州中药资源调查关键技术与新资源功效推测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普查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上一篇:

下一篇:

主 办: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联系地址:贵州省凯里市北京东路21号 | 联系方式:0855-8235320

ICP备案号:黔ICP备16003716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5226000038 | 招投标投诉电话:0855-8231392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45

推荐使用1920*1080分辨率,谷歌、火狐、360极速、IE9+以上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