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林木采伐管理优化以及政策性森林保险等多领域的创新实践。这些改革举措不仅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一是创新引领,打造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样板试点。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将黔东南州列为全省唯一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州。围绕11项“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坚持生态优先、试点先行、问题导向、渐进推进等原则,聚焦林业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确保改革精准发力。提请州人民政府印发实施《黔东南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同时,榕江县被列为“1+9”省级试点县,通过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为全州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二是创新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推动国有林场改革发展。从江县国有林场作为全国首批4个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试点之一,制定并印发了《从江县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力推进。通过试点改革,提升国有林场森林质量,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试点期间,从江县国有林场按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突破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的政策限制,进一步探索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经营层次,增加经营收入。
三是创新实践,打造生态价值实现与碳汇交易示范样本。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林业碳汇价值转换。指导编制林业碳汇项目信息库,争取省级资金支持,在剑河县开展林业碳汇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开发剑河县CCER造林碳汇项目,加快改革进程。积极申报省级林业碳票,剑河、台江、丹寨3县获签发首批省级碳票3张(全省共10张),共计签发减排量22703.99吨。剑河县创新实施贵州省首例以碳汇补偿方式结案的检察公益诉讼,创新林业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全省首个“碳汇与司法办案实践教育基地”。
四是创新模式,打造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托优质资源,推进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黔东南地区依托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和舞阳河风景名胜区的优质资源,积极推进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先后投入项目资金150余万元,启动了自然教育总体规划编制、基地建设、课程编制及宣传等工作,并积极申报省级自然教育基地。目前,剑河县、施秉县各建成1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雷公山自然保护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完成改建,探索构建了全州自然教育发展新模式。雷公山自然保护管理局选送的《循声“刚嘎”——为不修边幅的王子画像》荣获全国林业草原科普大赛总决赛二等奖。
五是创新优化,推动林木采伐改革试点,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林木采伐改革试点,提高采伐效率,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开展林木采伐管理创新试点,围绕人工商品林采伐、公益林更新采伐和限额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在人工商品林采伐方面,试点县为林农办理按面积审批的林木采伐许可证2870份,涉及蓄积量23.4万立方米,累计节约采伐设计费用约240万元;同时,对小额人工商品林采伐实行承诺制审批,办理承诺制审批1800余份,涉及蓄积量2.2万立方米,节约采伐作业设计费用约30万元。在公益林更新采伐方面,3个试点县的公益林更新采伐年限额为28.1万立方米,实际使用率达57.3%,共采伐蓄积量16.1万立方米。试点开展以来,林农采伐积极性显著提高,采伐总量大幅提升,三县全年完成林木采伐发证221.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48.6%。这一创新试点经验得到了省林业局的高度肯定,并拟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六是创新应用,打造政策性森林保险“稳定器”护航林业发展。政策性森林保险是降低林农风险、增强林业发展稳定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政府支持和保费补贴,为林农和林业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有效减轻因自然灾害、病虫害等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目前,全州公益林和商品林投保面积合计达2967.06万亩,其中公益林投保面积1306.34万亩,投保率100%;商品林投保面积1660.72万亩,投保率85%。这一高投保率不仅为林农提供了有力的风险保障,还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实施,增强了林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