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东南州大力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帮扶车间,着力夯实民生保障和就业根基,为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促进就近就业。安置区就业帮扶车间将工作岗位直接送到了搬迁群众家门口,让原本因需要照顾老人孩子、缺乏外出务工条件的劳动力,尤其是妇女、中老年人群体能够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家门口的就业模式,极大地提高搬迁群众的就业稳定性,不仅增加搬迁家庭的收入,而且还能让在外打拼的青壮劳力更加安心。如,家住天柱县联山街道幸福社区的搬迁群众陈荣美,在联山安置点组建手工编织队,带动60余名搬迁妇女就业,让她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全州有260余家帮扶车间、企业,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就业5000余人,为5000多个家庭实现稳定融入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推动素质提升。帮扶车间不只是简单地提供就业岗位,更是培育技能人才的基地。各帮扶车间通过不断组织各类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升群众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让原本一直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农民”逐步成长为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技能的提升让群众在帮扶车间内拥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也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选择和薪资待遇上增添有力的“筹码”。2024年,全州安置区31家帮扶车间共组织技能培训1066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制衣、刺绣、加工、家政等行业等。
三是带动产业发展。帮扶车间通过承接产业订单,将原本分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集聚与壮大,有力地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的蓬勃发展。如,岑巩县借助建设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打火机基地契机,采取“政府引导、资产出租、企业经营”方式,将乡镇(街道)闲置老厂房、学校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空闲门面等,租赁给打火机企业开设就业帮扶车间,充分吸纳当地劳动力就近稳定就业。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增加产业附加值,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岑巩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办贵州汉豪电气有限公司、贵州杰博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共吸纳带动就业1700余人,其中搬迁劳动力300余人。
四是激发创业热情。制定出台促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措施,抓好支持易搬社区就业帮扶车间可持续发展政策落实,不断激发搬迁群众的创业热情。如,剑河县幸福社区的杨秀仁,2005年到广东省深圳市进厂务工学习制衣技术,2020年回到剑河县,在幸福社区开办剑河县仁慈制衣有限公司,主营校服及成衣制作,带动就业80余人,其中搬迁群众就业60余人。又如,为解决井当社区广龙饰品贸易有限公司车间生产场地不足问题,从江县积极整合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495万元,建设一栋4层1800余平方米的就业培训基地,帮助车间发展。2024年以来,全州累计投入财政衔接戴帽资金8000万余元,实施15个安置区车间(厂房)新建、改扩建项目;投入各类财政衔接资金180万元支持帮扶车间发展;落实场地减租、免租等支持46万元,落实一次性就业创业补贴1800人(次),落实金融支持、创业支持、订单采购支持等62家;累计开展安置区帮扶车间绩效评价86家。有力落实各项措施,为安置区帮扶车间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