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依托资源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林下经济既扩面又提质,产业效益明显提升,林业产业呈现持续发展的新态势。
一是聚焦规模化发展。我州林下经济规模已达720.24万亩,约占全省林下经济规模的四分之一,全产业链产值达124.50亿元。林下中药材达100.31万亩,规模达万亩以上的有钩藤(20.18万亩)、天麻(11.53万亩)、草珊瑚(10.11万亩)、黄精(8.46万亩)、板蓝根(5.92万亩)、石斛(3.85万亩)、天冬(1.93万亩)等。
二是聚焦主导产业发展。从注重产业规模扩大到更加注重产业效益提升方面转变,聚焦主导产业,突出一县一业,在稳定林菌、林鸡和林蜂产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聚焦以天麻、茯苓、黄精等食药同源的单品林药产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强力推进,形成了兼具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
三是聚焦龙头企业发展。全州累计引进和培育林下经济州级以上龙头企业6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0家、国家级2家),加工产值超过2000万元以上的有22家。如,黄平县依托朱家山原始森林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蜂和蜂产品的研发,是全州唯一一家获得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称号的林下养蜂企业;又如,从江县引进贵州兴创大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淫羊藿产业,形成了种苗培育、种植、加工、产品研发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省最大的林下淫羊藿种植基地。
四是聚焦组织优化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让农户通过林地流转、资源入股、劳务收入、效益分红等渠道增收致富。2022年全州林下经济产业累计覆盖农户39.34万户。如:三穗县雪洞镇民主村林下白芨种植基地,按照“公司+科研+基地+农户”模式进行建设,通过补助资金利益联结民主村 35户贫困户,按实际投入补助资金总额的5%(第一年3.5万元)、6%(第二年 4.2万元)、7%(第三年4.9万元)保底分红给利益联结贫困户。再通过土地租金,该种植基地承租经营期限20年,林地每亩30元/年进行土地流转。基地常年平均可提供务工岗位30个,平均年务工时间200天,按70 元/天计算,可实现带动每人年增收1.4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