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府发〔2019〕11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黔东南州贯彻落实全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
2019年8月20日
黔东南州贯彻落实全省十大千亿级工业
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8〕33号),进一步加快我州重点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加速传统产业升级、特色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增强,补齐产业链短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确定聚焦基础材料、新型建材、清洁高效电力基础能源、现代化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生态特色食品和酒、先进装备制造、优势轻工、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健康医药十大产业,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守好“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抓住产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立足州情,突出发展以铝、铁合金、棕刚玉等冶金和新能源电池为主导的基础材料产业;以清洁高效电力为主导的基础能源产业;以资源化有效利用、节能环保为导向的新型建材产业;以重晶石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产业;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以酸汤、茶叶、油茶、肉制品和优质酒为主导的生态特色食品和酒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以打火机及零配件、服装服饰、文体用品为主导的优势轻工产业;以银饰、刺绣为主导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以民族医药制造为主导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突破、引领示范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产业链的建链、延链、补链,加快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加快构建上中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
二、发展原则
(一)市场主导,政府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造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规划引领、政策扶持、环境改善,引导要素资源向优势行业和企业聚集。
(二)创新驱动,智能推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培育建设一批引领行业发展、技术水平占据制高点的产业创新中心,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突出产业发展先导、前沿和优势领域,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三)产业联动,链条延伸。以“千企改造”和“千企引进”工程为载体、“万企融合”行动为抓手,促进“平台+”“互联网+”等新模式向十大产业领域渗透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拉长补齐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四)集约节约,绿色发展。强化绿色准入,促进绿色制造,加快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逐步探索生态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制定绿色标准、推行绿色管理、开展绿色技术工艺和产品认证,积极引领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
(五)优化布局,促进集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整合提升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功能,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十大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平台支撑。突出园区核心载体作用,集聚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州重点产业总产值达到440亿元(全口径,下同),初步形成黔东南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基础材料、新型建材、清洁高效电力基础能源、现代化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生态特色食品和酒、先进装备制造、优势轻工、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健康医药等十大产业取得集中突破,成为引领发展、拉动增长、融合创新的核心产业。
到2022年,全州重点产业总产值达到62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州工业整体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全州十大产业整体规模更加壮大、创新能力更加突出、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品牌效应更加明显,绿色发展成为主流,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十大产业成为我州率先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产业、推进自主创新的示范产业,以十大产业为主导,具有黔东南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四、重点任务
(一)突出发展基础材料产业
以铝、铁合金、棕刚玉等冶金及新能源电池为重点,着力“延链条、强管理、促改造、降成本”,强化上下游产业配套衔接,拓展产业幅度和长度,扩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新材料,提升装备和管理水平,提升行业竞争力。到2020年,基础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到2022年,基础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1.重点推进铝精深加工,延伸铝产业链,大力发展氧化铝、高钝铝、铝型材、铝合金、铝制品装置,鼓励发展铝质高强轻质合金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加快发展耐火材料、研磨材料等非金属产品。到2020年,铝土矿及铝加工行业产值达到57亿元左右;到2022年,铝土矿及铝加工行业产值达到88亿元左右。
2.延伸铁合金、工业硅、电解锰等产业链,稳定现有高碳铬铁、硅锰合金、工业硅等铁合金产能,重点发展钢铁、低磷低碳高硅锰硅合金、高纯硅铁等系列铁合金、硅铝钡、硅钙钡、硅钙铝等高档次的复合铁合金;加快“直供电”改革,着力推进有色冶金产业绿色化改造,节能减排,实现降本增效,推广应用洁净生产系统优化技术,鼓励对赤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对锰渣、铬渣等冶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到2020年,传统冶金行业产值达到33亿元左右;到2022年,传统冶金行业产值达到42亿元左右。
3.培育发展新能源电池及配套产业。以台江经济开发区为重点,依托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火麒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以及上下游配套产业,积极构建电池材料—电池配件—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回收产业链体系。到2020年,全州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左右;到2022年,全州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达到90亿元左右。
专栏1:基础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 |
重点企业 |
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黄平富城实业有限公司、贵州炫峰磨料有限公司、雅宝研磨(贵州)有限公司、贵州省凯里化冶总厂、凯里闽源锰业有限公司、凯里市鑫泰熔料有限公司、贵州银泉有色合金有限公司、贵州亿祥矿业(集团)镇远润达有限公司、岑巩县金孟锰业有限公司、贵州省鸿基冶金炉料有限公司、贵州省岑巩县天源锰业有限公司、贵州华星冶金有限公司、贵州久通冶金有限公司、贵州省和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贵州金龙金属合金有限公司、贵州鑫凯达金属电源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永鑫冶金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火麒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江登阳锰业有限公司、三穗县恒峰矿业有限公司、榕江正鑫矿冶有限公司。 |
重点产品 |
氧化铝、再生铅、铅酸蓄电池、棕刚玉、硅铁、硅锰合金、阳极板、阴极板、铝酸钙、电极板、烙铁、砂轮磨具、石油压裂支撑剂、陶瓷砂轮、重负荷砂轮。 |
重点项目 |
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日产13万只电池项目、雅宝研磨(贵州)有限公司四期特种磨料生产线项目、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相应辅材项目、黄平富城实业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新型流放法刚玉冶炼炉生产线技改项目、贵州省和兴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改扩建项目。 |
(二)加快发展清洁高效电力为主导的基础能源产业
以火电、水电为主导,进一步夯实巩固发电能力,以优化提升电力供给结构为导向,深入推进清洁高效电力产业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配套开发余热发电,合理开发水电,有序发展垃圾、光伏、生物质能发电,稳定现有风电产能,积极推进增量配售电网试点建设。到2020年,清洁高效电力产业产值达到90亿元;到2022年,清洁高效电力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全州电力装机达420万千瓦。
1.合理布局光伏发电。积极推进光伏发电项目与扶贫项目建设协调发展,有序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到2022年,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0万千瓦以上。
2.优化发展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清水江、都柳江航电一体化开发建设进度。到2022年,水电新增装机规模50万千瓦。
3.加大一批项目建设。加快黔东片区(三穗)垃圾发电厂建设,抓紧启动南部片区垃圾发电项目,推进盛运环保电力公司满产达产。积极推进全州新一轮电网升级改造,16个县(市)建设110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15座、10千伏配变5547台及配套线路。积极推动黔东电厂重组,充分释放现有产能。
4.加速推进增量配电网试点建设。重点推进凯里炉碧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力争在2020年建成。积极支持镇远黔东、岑巩工业园区进入国家增量配售电试点。在增量配电试点电网引入州内小水电进网交易,帮助工业企业降低用电成本。
专栏2:清洁高效电力为主导的基础能源产业发展重点 | |
重点企业 |
贵州清水江水电有限公司、贵州黔东电力有限公司、黔东南州黔水地方电力有限公司、大唐贵州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大唐贵州昌平坳风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华润新能源(黎平)风能有限责任公司、中广核贵州麻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阳光凯迪绿色能源公司、凯里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等。 |
重点项目 |
清水江旁海航电枢纽工程、都柳江郎洞航电枢纽建设工程、都柳江温寨航电枢纽建设工程、凯里炉碧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三穗垃圾发电厂、南部片区垃圾发电项目、剑河中和电力公司扩建项目。 |
(三)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
以资源化有效利用、节能环保为导向,加快推进我州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到2020年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到2022年,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
1.加快推进新型建材企业转型升级。围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找准行业标杆,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引进和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推进建材企业岑巩茂鑫水泥有限公司、凯里瑞安建材有限公司、镇远东立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和绿色化改造,推进工业节能降耗,促进能效对标,执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引导建材企业实施一揽子节能技术措施。加快推进绿色化升级改造步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建材企业通过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大量消纳各类工业废渣。
2.加快新型建材的开发和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保温绝热材料、新型防水防火材料、玻璃制品及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都是新型建材产业中取得了较快发展的主要门类,其产业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因此,今后在发展建材业上,要结合未来建筑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需要,以产业化为方向,以提高技术含量为依托,以开发适用新型产品为重点,推陈出新,使我州新型建材业品种更加丰富,门类更为齐全,体量更为庞大,使新型建材业真正成为新型支柱产业。
(1)墙材产业。根据我州特点,培养一批具有规模效益的墙材大企业,提高企业平均规模。一是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较大的黔东、炉碧、天柱园区,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抓手,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钡渣、冶炼炉渣、城市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大力发展节能、节土、利废、环保的新型墙材,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在黎平、从江、榕江区域,全面淘汰实心粘土砖,重点发展烧结岩页空心砖,烧结自保温砌块等新型墙材,产品向空心化、自保温方向发展。
(2)陶瓷产业。陶瓷建材包括家具、陶瓷、门窗厨卫、地板等发展迅速,市场宽,前景好。以贵州欧玛陶瓷有限公司、凯里恒福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培育上下游产业配套、新工艺技术装备的开发,研发新产品,提升附加值,做大做强。
(3)木材产业。发展以剑河圆方木业为龙头企业的林产一体化新型建材产业,以木质结构标准化建房为重点,支持剑河园方、榕江凯欣等企业建设生态木屋,推动传统民居向现代民居转型。在锦屏县、剑河县等木材资源丰富地区集约发展木塑复合材料、集成材、优质纤维板、工厂模块化木结构房屋等新型建材产品。支持贵州剑河园方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年加工15万立方米OSB素板及单板生产线、贵州凯欣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产能500套苗侗木质民居工厂化制造项目实施。
(4)玻璃产业。以凯荣玻璃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围绕现有企业和资源优势,通过以商招商、资源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针对现有平板玻璃上下游产业扎实有效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逐步形成完整配套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强化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改造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将小资源做成大产业。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组建品牌研发团队,打造和完善企业品牌培育体系。进一步加大对石英砂矿的勘探范围和勘探力度,精深加工企业作好原料供应保障。
(5)石材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支持锦屏石材产业园建设,优化组合,整合资源,围绕“树品牌、重质量、增效益”的思路,着重支持锦屏石材企业抱团发展,进一步增强石材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扩大产品影响力,切实将地方特色产业培育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同时,积极引导具备发展石材产业条件的黎平县、从江县等地区,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支持、资源整合等多种途径,不断做大做强石材产业。
(6)混凝土制品。围绕全州城市、工业园区地下通讯、电力、排水管网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供水、供电改造,大力发展高(高强、高工压、高耐久性)、大(大口径、大规格、大弯矩)、新(新型建材及制品)、特(特殊功能、特殊用途、特殊规格)的混凝土制品,如大梢径、大弯矩混凝土电杆、大口径、高工压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大口径电力电缆管、非圆形混凝土管等,重点发展工业及民用建筑高性能、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类预制构件。
3.强化技术创新,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技术装备、加强人才培养、新产品研发,增强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能力。加强与关联产业的协同合作,整合技术力量,加快推进钡渣、赤泥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研发,进一步扩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在新型建材生产中的综合利用量。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竹纤维、木屑等农林剩余物发展生物质建材产品。
4.逐步延伸服务领域。鼓励水泥、预制件、石材、木材、玻璃、陶瓷等重点领域延伸服务链条,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建材行业企业积极加入省级建材云平台。支持区域重点建材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研发设计、精深加工、物流营销和工程服务,完善产业链,壮大规模实力。
专栏2:清洁高效电力为主导的基础能源产业发展重点 | |
重点企业 |
贵州清水江水电有限公司、贵州黔东电力有限公司、黔东南州黔水地方电力有限公司、大唐贵州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大唐贵州昌平坳风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华润新能源(黎平)风能有限责任公司、中广核贵州麻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阳光凯迪绿色能源公司、凯里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等。 |
重点项目 |
清水江旁海航电枢纽工程、都柳江郎洞航电枢纽建设工程、都柳江温寨航电枢纽建设工程、凯里炉碧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三穗垃圾发电厂、南部片区垃圾发电项目、剑河中和电力公司扩建项目。 |
(四)改造提升现代化工产业
充分发挥我州重晶石的资源优势,切实利用大资源发展大产业,推动我州培育以钡化工精深加工为主导,净水剂、香料、活性炭、炭素、塑胶、黄磷等化工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全国主要的钡化工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到2020年,以钡化工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22年,以钡化工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1.做大做强钡化工精深加工产业。以贵州宏泰钡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推进其二期项目建设;推动天柱化工搬迁入园技术改造加快进行,大幅提升现有产能;帮助现有钡化工精深加工企业满产达产。进一步深化钡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促进“提纯、超细、改性、复合”方向的产业发展,大力引进氢氧化钡、钛酸钡、高端建筑陶瓷材料、环保型高档油漆、油墨、涂料、高档造纸等产业链下游高端产业,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延长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的项目;严格限制原矿销售,推动伴生矿、低品位矿、矿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利用。
2.优化重晶石资源配置。优先将资源配置给技术新、装备强、附加值高、就地精深加工转化率达30%以上的企业,对尚未开发的矿区,按照一个矿区一个项目主体的原则,依法配置给符合产业政策且达到资源深加工和就地转化率30%以上要求的项目,按项目需求量配置储量,在新矿区禁止一个矿区存在多个项目主体。严格执行主要矿种的开发准入条件,对不能满足最低开采规模和最短服务年限要求的,一律不审批出让采矿权。对已开发矿区内的矿山开发主体须规划建设资源深加工转化项目,达到资源深加工和就地转化率30%以上要求、在法定有效期内所需资源储量不足的,按国家及省的矿产资源配置政策配置;已拥有足够资源储量,但达不到资源深加工和就地转化率30%的企业,要加强整改,限期调整产品结构,超过整改期限仍达不到要求的,矿业权到期后不受理其延续登记。对于不按计划开采的矿山企业将依法依规给予相应处罚,并从第二年度开始减少配置采矿指标及采矿许可证到期后不予延续等措施。
3.加大重晶石资源勘探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深挖资源潜力,积极争取省级资金加大对重晶石勘查投入,实现重晶石资源储量的有效增长,大幅提高资源配置质量和能力。依托省地矿局101地质大队和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六总队技术力量,重点对位于成矿有利地带,含矿层埋于地下浅处,推测有隐伏矿体存在的地区,作为规划勘查区;对位于成矿有利地带,并有含矿构造及含矿层分布的地段,开展普查工作;对位于成矿有利地带,原已达普查深度的矿产地,择优详查;对原详查矿段具有资源远景的边部及深部,开展普查工作;对已取得采矿许可证需进一步提高勘查程度的矿产地,由矿山企业自主勘查并确认勘查阶段。
4.大力培育净水剂、香料、活性炭、炭素、塑胶、黄磷等化工产业发展。围绕鑫泰熔料、柏森香料、森环活性炭、兴隆炭素等重点企业,加快形成铝酸钙粉净水剂系列、香料、活性炭、炭素、涂料、染料、助剂、添加剂、塑胶等多规格、系列化产品的精细化工产业。大力支持年产3.1万吨石墨化系统产品项目、森环活性炭技改项目、年产30万吨低碳汽车油添加剂及醇基燃料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严格控制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进一步延伸磷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磷系阻燃剂、精细磷酸盐等产品。
5.综合利用、创新发展。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进一步提升化工产业绿色水平,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规定,优先应用绿色低碳技术,优先选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积极开发对钡渣的资源综合利用,分类处置,鼓励水泥企业综合利用无害化钡渣生产新型建材,研究钡渣在路基材料、装配式建筑材料等领域的运用。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千企改造”行动为抓手,提升化工企业创新驱动力,以技改升级为载体发展系列新产品,不断增强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我州重晶石开采—中初产品—高端产品—资源循利用的钡产业链,建设国内一流的钡生产研发基地。
专栏4:现代化工产业发展重点 | |
重点企业 |
贵州宏泰钡业有限公司、贵州天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宏凯化工有限公司、凯里市鑫泰熔料有限公司、贵州麻江贵祥矿业贸易有限公司、贵州省麻江县丰源矿产有限公司、凯里经济开发区宏发矿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宏鑫超微新材料有限公司、天柱县圭勺重晶石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天柱县天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柱县昌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柱化工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天柱县众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柱县晶盛实业有限公司、贵州省天柱县军辉矿业有限公司、贵州省天柱县恒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施秉县成功磷化有限公司、贵州黎平奥捷炭素有限公司、贵州林亚达林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柏森香料有限公司、贵州森环活性炭有限公司、贵州联创管业有限公司、黔东南三友管业有限公司。 |
重点产品 |
硫酸钡、碳酸钡、氢氧化钡、重晶石超微粉、铝酸钙粉、黄磷、活性炭、香料、塑胶。 |
重点项目 |
天柱化工搬迁入园改造项目、贵州宏泰有限公司2期技改项目,天柱钡产业园项目、贵州兴隆碳素年产3.1万吨石墨化系统产品项目、贵州森环活性炭有限公司技改项目、贵州香瑞莱集团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低碳汽车油添加剂及醇基燃料建设项目。 |
(五)积极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纲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培育引进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等大数据企业,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到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速70%以上;加快推进“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完善产业培育、政府治理、服务民生的大数据发展体系。到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2亿元。
1.加快建设“一云一网一平台”。全面接入云上贵州“一朵云”。基于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建设黔东南云,实现全州政务数据在“云上贵州”体系集中存储、共享交换和开放开发,推动政务数据从“云端”向政用、民用、商用落地。全面建设政务服务“一张网”。按照省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统一安排部署,全面推行全州政务服务一网汇聚、一网受理、一网审批、一网查询、一网监督,实现州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全面接入智能工作“一平台”。依托全省统一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数据平台,推进黔东南州各级办事服务事项统一接入全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打造黔东南政务服务统一出口。
2.着力发展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推动电子元器件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高精度及高可靠性方向发展,支持基于消费类电子产品、无线通信产品和军工产品的配套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打造涵盖关键元器件、显示面板等制造业产业链体系,带动电子器材、电子元器件和新型元器件产业发展,提升智能数字终端本地配套能力。
3.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推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封测、分析以及深耕智能传感器系统方案的领域发展,增强面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通信设备、消费电子、工业装备等领域应用的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大力引进集成电路制造项目,依托凯里经济开发区,建成省内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集成电路产业大基金支持我州集成电路项目,助推黔东南州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4.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加快凯里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医疗健康电子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车载设备、智能通讯等智能数字终端产品,带动智能器件、敏感元件、印刷电路板等配套产业发展,打造智能数字终端产品产业链。
5.努力发展显示产业。推动高清显示器、LCD屏、OLED屏、HDMI高清数据线等领域的发展,重点支持发展智能电视机、智能手机、VR/AR、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配套能力,积极引进行业带动性较强企业,促进显示产业发展。
6.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应用为导向,提升面向政务、工业、农业、电商、健康、旅游、文化等行业应用需求、大数据存储的技术支撑能力。着力增强面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推动我州服务外包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拓展离岸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离岸软件外包、离岸数据外包等服务外包业务。培育壮大一批软件开发与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企业,形成完整的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
7.推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依托系统构建全省工业互联网体系,实施“云使用卷”助推“企业上云工程”、企业内外网络改造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等工程,积极推动企业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个性化定制,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
8.推动5G产业发展。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应用,力争新建数字设施全面推广应用,已建数字设施开展IPv6升级改造;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5G应用试验,加快建设规划,积极推进5G商用,大力推进5G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上的应用,重点支持超重游戏、VR、高清视频、无人驾驶、车联网、无人机、精密工控、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发展。
9.推动数字设施升级。以“光网黔东南”“满格黔东南”“小康讯”等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完善数字设施。消除乡镇以上城镇建成区、旅游景区、重要交通沿线等重点场所4G网络信号盲区盲点,大力推进30户以上自然寨4G网络建设,推动“满格黔东南”取得新突破。扎实推动光纤到户建设,建成更高水平的“全光网州”。推动5G网络在工业园区的建设覆盖,促进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不断提升网络覆盖水平,拓展手机用户群体,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和提升服务质量,做大电信业务总量规模,推进电信业务总量实现快速增长。
专栏5: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 | |
重点企业 |
中国电信黔东南分公司、中国移动黔东南分公司、中国联合通信黔东南分公司、中国铁塔黔东南分公司、贵州广电网络黔东南州分公司、贵州振华华联电子有限公司、贵州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贵州瑞讯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大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冠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中昊电子有限公司、贵州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贵州恒科电子有限公司、贵州东亮新能源有限公司、贵州丛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凯里云翰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贵州黔通智联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东道主人才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顶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玛司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剑河中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等。 |
重点产品 |
集成电路芯片、机顶盒、微动开关、连接器、电阻、电缆、数码雷管、电子变压器、手机、晶体管、半导体光电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蜂鸣器、压电陶瓷片、传感片、磁芯等。 |
重点项目 |
贵州振华华联电子有限公司的高端开关能力建设项目、锦虹微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项目、贵州福东电子智能终端和LED显示屏及电子路板项目建设、黔东南无水港供应链物流大数据云平台项目、5G实验室试点项目、凯里云瀚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软件研发和信息集成项目、贵州晶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产品制造项目、贵州汇洋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穿戴项目。 |
(六)做大生态特色食品和酒产业
按照生态引领、品牌带动、集约规范、特色发展的思路,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重点、以市场为核心、以品牌为支撑,紧紧围绕我州农业12大产业发展,立足黔东南丰富的地理资源和传统的民族文化优势,打造黔东南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构筑区域品牌。到2020年,特色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22年,特色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1.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
(1)酸汤。进一步推进酸汤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发展,形成产业特色明显、品牌优势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原料种植、生产加工、销售、餐饮等产业链各环节全面发展的现代酸汤产业体系。培育和扶持麻江县明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亮欢寨餐饮娱乐管理有限公司、凯里市千里苗疆开发有限公司、丹寨县俊建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产品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技术水平高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推进生产加工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推进贵州“玉梦”品牌培育建设项目、亮欢寨二期技改扩能项目、凯里市千里苗疆开发有限公司红酸汤加工及辣椒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从整体上提高酸汤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酸汤产品稳定性。2020年产值达到3亿元,2022年达到5亿元。
(2)蓝莓制品。鼓励蓝莓酒、蓝莓饮料等蓝莓制品初深加工,鼓励企业引进和改良初深加工工艺,开发新产品,延长深加工链条,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创新自主品牌。加大对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凯缘春酒业有限公司的扶持,推进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蓝莓产业加工生产及配套设施二期建设、凯缘春酒业技改入园项目建设。2020年蓝莓制品加工产值达到2亿元,2022年达到3亿元。
(3)茶叶制品。优化茶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良种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促进效益最大化。提高茶叶精加工水平,提升茶叶质量和等级,重点培育雷山绿茶、黎平红茶公用品牌,打造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茶叶制品品牌,推进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扶持贵州雷公山银球茶叶有限公司、贵州省黎平雀舌茶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银球”品牌培育项目、黎平侗乡天籁有限责任公司茶叶加工厂等项目建设。2020年茶叶加工产值达到6亿元,2022年达到7亿元。
(4)粮油制品。整合优化食用植物油加工、粮食加工企业,对基础好、有品牌、有资源开发潜力的粮油制品加工企业重点扶持,带动粮油制品加工业发展。重点围绕茶籽油、菜籽油、优质米等产品,鼓励企业开发粮油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粮油加工的质量和效益。加大对贵州乔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永兴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黎平县侗乡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扶持,推进从江县十万吨茶油籽(枯)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建设项目、黎平县裕丰米业有限公司迁建3万吨稻谷存储库及年产1.5万吨大米加工厂项目、贵州省黎平县侗乡米业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精制大米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等项目建设。2020年实现产值达到5亿元,2022年达到7亿元。
(5)肉制品。重点推动三穗麻鸭、从江香猪等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抓好优质原料养殖和饲养基地建设,强化疫病控制,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开发绿色食品、旅游食品、休闲食品等。加大对贵州千里山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贵州从江香猪特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扶持,培育和支持肉制品加工企业加快企业改造,推进从江香猪屠宰及产品精深加工改扩建项目、黄平牛老大牛肉干生产线建设项目等项目建设。2020年实现产值达到3亿元,2022年实现产值达到4亿元。
(6)食用菌制品。推进食用菌制品加工业发展,推动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管理为一体的食用菌全产业链核心基地。鼓励企业开发食用菌制品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食用菌制品加工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和扶持黎平好菇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剑河山珍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2020年实现产值达到2亿元,2022年产值达到3亿元。
(7)天然饮用水。进一步优化天然饮用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培育优强龙头企业,打造本土品牌,构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竞争力强的现代天然饮用水产业体系,打造全省重要的优质天然矿泉水主产区、天然饮用水产业集聚区。加大对贵州省黎平澳尔华绿色食品公司、贵州省黔之源食品有限公司的扶持力度,着力提高产品加工装备整体水平和生产能力。重点推进贵州省黎平澳尔华绿色食品公司百寿山泉水厂技改扩建项目等项目。2020年,力争全州天然饮用水产量实现10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实现3亿元以上,打造1到2个本土知名品牌。2022年,力争全州天然饮用水产量达到12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以上,打造2到3个本土知名品牌。
(8)酒。综合施策,逐步壮大白酒、啤酒、配制酒规模,发挥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企业转型动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青酒”“雪花啤酒”“蓝莓酒”“悠蜜”“花酒”“绩曲酒”“侗乡蜜”“特色米酒”等系列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以贵州青酒集团、华润雪花啤酒(黔东南)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产业核心,推进企业技改扩建项目建设和新增酒类饮品生产,加快贵州(凯里)金口流香有限公司投产达产,继续争取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实施5000吨低度特色米酒技改项目,推动全州酒企业向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高端化拓展,构建“黔东南民族文化酒”品牌,争取推动整合从江现有酒类生产许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到2020年,酒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到2022年,酒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
(9)其他食品加工。大力发展果蔬加工、豆制品加工、蛋制品加工等特色食品加工产业,2020年产值达到6亿元,2022年产值达到7亿元。
2.以龙头为引领,打造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具有特色化的产业集群。按照“一县一业”发展思路,推动“凯里酸汤”“麻江蓝莓”“从江香猪”“三穗麻鸭”“天柱油茶”“雷山绿茶”“黎平红茶”和白酒、蓝莓酒、花酒、米酒等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按照绿色、有机、无公害要求,鼓励特色食品加工企业科学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打造优质特色食品产业集聚区。
3.以品质为带动,培育名优品牌。增强企业转型动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现有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企业品牌化、产品品牌化”战略,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方向,打造培植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鼓励支持“凯里酸汤”“雷山绿茶”“黎平红茶”地理标志的推广和使用,鼓励天然饮用水进入“多彩贵州水”系列品牌培育,打造一批本土特色食品品牌,力争打造1-2个亿级单品精品。
4.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层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支持企业紧跟消费结构、市场需求趋势,及时适应民众需求和品牌定位,既做“名牌”也做“民牌”。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引进各类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开展特色食品初、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鼓励企业精细化制定产品研发,在产品融合、用户体验、市场定位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高产品供给服务水平。
5.提升质量水平,确保食品安全。在巩固传承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企业依托“千企改造”工程开展技术创新、装备创新和产品创新,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建设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支持企业建立标准化监测管理体系,提升特色食品加工产业标准化水平。完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对生产原辅料、加工工艺、产品、检验、包装、贮存、安全生产、流通、环境保护等环节进行严格规范。
专栏6:生态特色食品和酒产业发展重点 | |
重点企业 |
麻江县明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黔酸王食品有限公司、贵州亮欢寨餐饮娱乐管理有限公司、凯里市千里苗疆开发有限公司、凯里市田园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丹寨县俊建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凯缘春酒业公司、贵州雷公山银球茶叶有限公司、贵州省黎平雀舌茶业有限公司、黎平县侗乡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贵州乔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永兴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榕江县粒粒香米业公司、贵州省黎平县侗乡米业有限公司、丹寨黔丹硒业有限公司、贵州省黎平县黔香园油脂有限公司、贵州黎平霞宇油脂有限公司、贵州千里山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贵州从江香猪特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三穗县翼宇鸭业有限公司、黎平好菇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剑河山珍农业有限公司等。贵州省黎平澳尔华绿色食品公司、贵州省黔之源食品有限公司、贵州青酒集团、贵州花酒酒业有限公司、贵州金奇谷酿酒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黔东南)有限公司、黎平县承德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穗丰酒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穗蓝科技有限公司、镇远县蔡酱坊有限公司、镇远乐豆坊食品有限公司、贵州省雷山县益明食品有限公司。 |
重点产品 |
酸汤、茶叶、饮用水、香猪、牛肉干、大米、茶油、菜籽油、蓝莓制品、鸭制品、食用菌、青酒系列、蓝莓悠蜜系列酒、特色低度米酒等。 |
重点项目 |
贵州黔酸王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0000吨红酸汤和1000吨香腊生产线、亮欢寨二期技改扩能项目、凯里市田园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红酸汤技改搬迁入园建设项目、凯里市千里苗疆开发有限公司红酸汤加工及辣椒基地建设项目、从江县十万吨茶油籽(枯)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建设项目、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5000吨低度特色米酒技改建设项目、凯缘春酒业技改入园项目、贵州青酒集团二期技改配套建设项目、贵州省黎平澳尔华绿色食品公司百寿山泉水厂技改扩建项目、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蓝莓产业加工生产及配套设施二期建设、黎平侗乡天籁有限责任公司茶叶加工厂、镇远乐豆坊食品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豆制品加工厂房及生产线建设项目、黎平县侗乡佳绿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0吨茶叶生产线项目、黎平县裕丰米业有限公司迁建3万吨稻谷存储库及年产1.5万吨大米加工厂项目、从江香猪屠宰及产品精深加工改扩建项目、“银球”品牌培育项目、黎平侗乡天籁有限责任公司茶叶加工厂、贵州省黎平县侗乡米业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精制大米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黎平好菇娘食用菌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七)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大力培育精密数控装备及功能部件、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制造业、电子电器和电力装备、压铸制造、特色工程装备及零部件、机械成套非标制造以及农用机械、高耐磨复合钢板金属焊接材料等系列产品,加快推动我州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亿元;到2022年,产值达到15亿元。
1.大力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制造。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集团和配套供应商,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大力支持发展传统汽车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总成和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和系统。以贵州煌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领想科技制造有限公司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连接器、汽车制动片、车辆净化器及汽车电气等配套产品。同时围绕贵阳、毕节、遵义等省内整车生产基地和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需求,积极发展一般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和配件。
2.大力发展机床及功能部件制造。依托兴富祥装备制造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围绕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重点发展高精密度液静压无心磨床、数控双面车床、数控铣床、外圆磨床、高速高精度数控车床、内圆磨床,数控铣床、数控车床、高速钻床等系列产品。
3.大力发展工程机械及钢结构件制造。积极承接工程机械及配件制造产业,引进1-2个龙头企业,重点发展1-2种工程机械整机或路面机械。同时积极推进相关工程机械专用零配件生产基地建设。以贵州宇龙钢绳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轻型和重型钢结构件。同时积极引进、开发新技术,发展无螺旋焊管、箱型梁、高频焊接H型钢等大型钢结构件。
4.大力发展电子设备制造。依托中科汉天下、中昊电子等企业,加快发展射频芯片、传感器、高性能热敏电阻器等电子产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装备产品的融合,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备,光电子器件、新型电子元件专用设备,双面、多层印刷电路板、柔性线路板,LED外延片等产品。
5.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在贵州穗农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等现有企业发展基础上,重点发展耕整机、温室自动灌溉设备、微耕机、青饲料粉碎机、脱粒机等粮油深加工机械及各种农机具;大力发展山区用新型节能农用拖拉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等。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生物资源发展需求,积极开发先进适用农副产品深加工装备和生物产业配套服务的装备。
6.推动基础能力提升。围绕重大工程、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关键产品,鼓励从事基础配套零部件制造、基础工艺流程实施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基础件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端电子元器件及组件、精密传感及测控仪器、精密微特电机等工业基础件。积极发展高端液压元件、高性能铸锻件、精密轴承等基础零部件。在我州布局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强化电镀等配套产业建设,提升配套服务能力,节约企业成本。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军工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加强装备制造业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智能装备,推进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
专栏7: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 |
重点企业 |
贵州煌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兴富祥立健机械有限公司、贵州全世通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穗农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航兴凯宏机械有限公司、贵州凯美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贵州凯康源新能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亿兆恒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贵州联众兴黔机械模具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领想科技制造有限公司、贵州利莱豪斯动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贵州欣鼎凯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贵州裕高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凯里市富安鸿达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贵州宇龙钢绳有限公司。 |
重点产品 |
汽车零部件制造、车辆净化器、数控机床、金属切削机床、工程机械制造、农业机械、钢结构件、射频芯片、传感器、高性能热敏电阻器、陶瓷汽车刹车片。 |
重点项目 |
贵州煌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升碳化硅质柴油机颗粒过滤器(DPF)扩能项目、贵州全世通数字化精密加工车间项目、凯里市汽车配件生产线项目、凯里市铝精深加工项目。 |
(八)做强优势轻工产业
加快以打火机及零配件、服装服饰、文体用品、包装为主导的优势轻工产业发展,立足良好的产业基础条件,突出重点,支持倾斜,促进聚集,做大做强,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2020年,全州优势轻工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2022年,优势轻工产业产值达到25亿元。
1.大力发展打火机及其零配件产业。以岑巩县工业园区为核心,大力推动打火机整机及打火石、防风帽、电池、机身等配套产业发展,以贵州杰博、贵州汉豪、贵州湘云、贵州茂盛电气、贵州杰达电气、贵州东亮新能源、贵州恒科电子等现有企业为龙头,积极引进和建设一批打火机及零部件配套生产项目,大力实施新产品开发,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着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大打火机研发制造基地。同时,以现有打火机生产电镀需求为基础,采用多种合作模式,积极争取在岑巩县配套建设黔东南州金属表面处理中心,补齐我州电镀短板,为我州工业相关产业发展及项目引进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全州工业经济发展。2020年全州打火机及零配件产业产值达到7亿元,2022年产值达到12亿元。
2.积极发展服装服饰及其配套产业。在我州东部以三穗、岑巩为中心,南部以从江、榕江为中心,积极打造服装服饰生产基地,以三穗鼎盛服饰、岑巩新雨林服饰、从江怡家人生态公司为龙头,加快服装服饰产业集聚发展。依托我州丰富的绣娘人力资源,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集聚发展,强化各类服装设计、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提高行业规模化、标准化能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中东部地区优势龙头企业投资,带动衬布、纽扣、拉链、蚕丝等辅料生产企业协同转移,打造贵州省承接东中部服装服饰产业转移的桥头堡。2020年全州服装服饰产业产值达到5亿元,2022年产值达到7亿元。
3.加快发展文体娱品制造及其配套产业。以锦屏亚狮龙体育用品公司为龙头,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打造羽毛球生产、体育比赛、健康疗养、餐饮美食等为一体的文体娱综合基地,结合产业扶贫,大力引进相关文体娱用品及配套产业,逐步形成一条以锦屏亚狮龙公司为龙头的“1+N”全产业链体系。2020年文体娱用品产业产值达到2亿元,2022年产值达到4亿元。
4.稳步推进包装造纸等产业。着力推动贵州富泰凯纸业、贵州东鑫纸业、贵州百川包装、贵州明丰包装等纸制品及包装企业发展,发展包装纸、彩色包装、普通瓦楞纸箱及精美印刷品、沙管纸等产品,引进玻璃瓶、纸箱、易拉罐、食品级塑料包装、手工艺盒及手提袋、彩色高档印刷等企业落户。逐步建成集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包装及印刷品生产企业。2020年包装造纸产业产值达到1亿元,2022年产值达到2亿元。
5.强化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增强综合实力。大力培育优势轻工产业龙头企业和打造优势轻工产品,提高产品品质,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鼓励支持优势轻工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我州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指导和支持优势轻工企业开展智能制造,促进工业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和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等省级创新研发平台。
专栏8:优势轻工产业发展重点 | |
重点企业 |
贵州东亮新能源有限公司、贵州恒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丛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茂盛电气有限公司、贵州杰达电气有限公司、贵州博达电气有限公司、贵州湘云电气有限公司、贵州汉豪电气有限公司、贵州鼎盛服饰有限公司、贵州怡家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凯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新雨林服饰贸易有限公司、贵州月月红服饰有限公司、贵州锦屏亚狮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贵州富泰凯纸业有限公司、贵州东鑫纸业有限公司、贵州百川包装有限公司、贵州明丰包装有限公司。 |
重点产品 |
打火机及零配件、服装服饰、床上用品、羽毛球等。 |
重点项目 |
岑巩打火机产业园建设项目、贵州锦屏亚狮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羽毛球加工项目、榕江县年产300吨白厂丝生产线建设项目、贵州月月红服饰有限公司年产300万件服装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
(九)做特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
依托我州旅游业“井喷式”发展,重点打造以银饰、刺绣、蜡染为重点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推动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提升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到2020年,全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到2022年,全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
1.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
(1)刺绣。促进传统刺绣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衔接,推进传统技艺和创意设计融合发展,提升附加值及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形态,扩展刺绣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刺绣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层次,培育地方特色品牌,提升刺绣产品品牌附加值。2020年全州刺绣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到2022年达到15亿元。
(2)银饰。促进传统银饰加工技艺与现代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创新苗侗特色银饰加工工艺品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的银饰加工工艺品聚集区,做强做大银饰加工产业。2020年全州银饰加工产业产值达到9亿元,到2022年达到13亿元。
(3)蜡染。推动蜡染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提升蜡染产业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推动形成产销研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竞争力。2020年全州蜡染产业产值达到1亿元,到2022年达到2亿元。
2.营建产业基地,构筑发展平台。推动我州民族工艺品产业园区、交易基地、营销网点建设。以凯里经济开发区民族民间工艺品创意产业园、台江施洞文化产业园为依托,推进产业集聚。加快推进凯里西出口“非遗城”、台江姊妹街、雷山银饰一条街、丹寨卡拉民族工艺品加工基地、黎平肇兴民族工艺品加工基地等建设,依托现有场馆,建立民族民间工艺品研发、展示、交流、营销、流通服务的综合性平台,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工艺街区。以雷山西江控拜村为基础,凯里凯堂梅香村、黄平谷陇大寨村为依托,打造一批民俗村寨,优先选择现有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村和中国传统村落,重点打造“前店后厂”“游客体验”“民俗展示”等于一体的民族特色乡村旅游。在州内各重点风景名胜区或人流密集场所,集中打造一批集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销售、培训、研发、展示于一体的专销网点或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产品品牌形象。
3.坚持市场引领,培育市场主体。重点培育发展施秉舞水云台、国春银饰、九黎苗妹、贵州印象、晟世锦绣等民族工艺品骨干企业,力争通过3—5年,培育新增3—5户民族工艺品规模企业,每年培育500万元以上民族民间工艺品企业20户以上。对新组建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经营企业,在用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家庭作坊、民间工匠创办工艺品刺绣坊、工作室等,优先安排“3个15万”、妇女小额贷款等。积极引导小而专的家庭作坊、工作室加盟龙头企业,发挥优势互补技术集聚的效应。积极探索以县(市)为单位组建区域性民族民间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将千家万户从业人员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企业下定单、合作社组织生产、村寨和家庭成为生产车间的生产模式。
4.规范行业秩序,打造产地品牌。积极开展《黔东南苗族银饰刺绣标准》两个地理标志的推广,坚决遏制以次充好现象,引导行业有序竞争,提升产业形象;依托《苗侗大师》民族文化品牌,支持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与《苗侗大师》品牌合作,开发市场化、商品化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鼓励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等,培育打造地方知名品牌。
5.完善销售网络,拓宽营销渠道。建立黔东南产品为主题的电商平台与电子商务运作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对接淘宝、当当、亚马逊、天猫、京东等国内大型网络销售公司。鼓励现有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销售企业结合当下较为流行的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推销企业产品。鼓励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主动与神鹰、雅戈尔、报喜鸟等知名服装服饰企业合作,拓宽民族民间工艺品的销售渠道。
6.强化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培养。建立民族民间工艺品工匠、艺人、绣娘信息台帐,将其列入全州人才库进行管理。通过开展“黔东南名工匠”、“黔东南名绣娘”、技能大赛等活动评选,探索开展民间工匠职称评定工作。引进一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推动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和一批熟悉民族民间工艺品贸易规则、善于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外向型人才。依托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院,开展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培育工作,每年培养5名以上工匠申报获得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到2022年,推荐2名匠人参加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
专栏9: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重点 | |
重点企业 |
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发展有限公司、丹寨国春银饰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印象苗族银饰刺绣有限公司、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黔东南州九黎苗妹工艺品有限公司、丹寨晟世锦绣民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贵州省台江吉玉鸟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台江县喜悦祥银饰有限公司、台江锦绣图腾工艺品有限公司、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鑫田民族服饰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贵州苗人匠心文化创意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
重点产品 |
刺绣、银饰、蜡染。 |
重点项目 |
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建设项目、丹寨国春银饰有限公司技改扩能项目、贵州省台江县喜悦祥银饰有限公司技改扩能项目、黔东南州九黎苗妹工艺品有限公司农文旅一体项目、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鑫田民族服饰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二期扩能技改项目、贵州苗人匠心文化创意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文化基地建设项目、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有限公司文化基地建设项目、贵州省台江县水姑娘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技改投资项目。 |
(十)做优健康医药产业
依托我州丰富的中药材、民族药材资源,充分利用全州现有产业基础,全力构建结构合理、规范有序、竞争力强,独具黔东南特色的健康医药产业体系,把健康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全州重要产业。到2020年,我州健康医药产值达到8亿元;到2022年,我州健康医药产值达到12亿元。
1.打造医药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凯里大健康医药产业园、丹寨县贵山灵草现代高效中药材示范园区等医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太子参、头花蓼、白芨、何首乌、钩藤等道地中药材品种,建设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加快发展生物制药、中药民族药、医疗器械、建设苗侗药、瑶浴研发试验基地和健康养生保健基地。
2.强化产业支撑。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成长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一批成长型骨干企业。将昌昊金煌、飞云岭药业、国药集团贵州血液制品公司等按3亿元级企业集团培育;奥特药业、同源中药、三泓药业、苗仁堂药业等按1亿元级企业集团培育。
3.延伸强化产业链条。依托我州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苗医药侗医药的特点,加大研发力度,推出一批保健功能稳定、深受群众喜爱、具有特色的产品,实现中药材种植产业向深加工产业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有步骤地实施现有品种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工程,重点研究现有品种在缓释、控释、长效、速释、靶向释药、透皮和粘膜给药等新技术,促进品种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发展中药材提取、中药制剂、保健品、中药饮片,着力打造太子参、头花蓼、钩藤、淫羊藿、艾纳香等品种从中药提取到中药制剂的产业链条。引进发展一批重点医疗器械项目建设,稳步发展医疗设备、医疗器械、卫生材料、日化用品、要用原料及包材,提高医疗设备国产化水平。
4.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壮大现有优势产品规模,创建黔东南特色品牌,培育飞云岭、苗仁堂、先锋药业、国药集团贵州血液制品公司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品种、大品牌。将“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积液颗粒”“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咽喉清喉片”“龋齿宁含片”等一批单产品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以钩藤、太子参、乌杆天麻、何首乌、淫羊藿、头花蓼、白芨、白术等中药材优势资源为原料,研发生产出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特色产品,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积极利用州民族医药研究院制剂中心,研发对类风湿、心血管、癌症、肺结核等病具有独特疗效的苗、侗、瑶等民族药,引导苗、侗、瑶药和保健品企业注册一批商标,指导、帮扶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培育企业争创贵州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
专栏10: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重点 | |
重点企业 |
国药集团贵州血液制品有限公司、贵州飞云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同源中药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三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苗仁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奥特药业有限公司、昌昊金煌(贵州)中药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欣紫鸿药用辅料有限公司、贵州苗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
重点产品 |
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积颗粒、枫荷除痹酊、痛可舒酊苗灵鼻爽喷剂、降糖通脉片、咽喉清喉片、龋齿宁含片、消渴降糖胶囊、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 |
重点项目 |
凯里经济开发区民族医药产业园建设项目;丹寨县贵山灵草现代高效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项目、贵州众人康药业科技有限公司银杏种植提取和保健食品生产建设项目、杭州华东医药集团贵州中药发展有限公司中药饮片生产项目、贵州省欣紫鸿药用辅料有限公司原料药生产线技改项目、昌昊金煌(贵州)中药有限公司中药基地及产业化建设项目。 |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州领导领衔推进重点工业产业联席会议制度,由州人民政府州长任召集人,领衔推进十大产业的州领导任副召集人,分管工业的副州长为总协调人,州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州领导领衔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按照州委州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分工,每个产业组建一个专班,每个专班,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分别确定一名以上县级干部具体负责。州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研究推动十大产业发展有关事项和需要州级层面统筹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各县(市)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推动发展十大产业工作有序开展。各县(市)、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决策部署,研究解决属于本级或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
(二)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支持。根据州、县(市)实际,多层面、多行业制定出台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严格执行《中共黔东南州委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党发〔2018〕22号)有关规定,州级和各县(市)财政要预算工业发展资金,积极支持十大工业产业发展。对发展迅速,带动引领成效突出的企业每年度进行评选,予以表彰和资金支持;对引进投资规模大的十大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对市场前景好、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强、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力大的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确定扶持政策;对十大产业领域新创建国家级、省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给予资金支持。组织实施人才工程,引进、培养一批善决策、懂管理、会经营的优秀企业家及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对符合我州高层次人才需求或具备“特聘专家”等人才引进条件的,可享受相应政策待遇。高度重视工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采取引进、双向挂职、委托培训等多种方式,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技术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工业强州中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要加大使用力度;通过股权激励、技术入股、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奖励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激发企业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为人尽其才创造平台和空间。
(三)加快园区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园区供电、供水、排水、道路、通讯、物流及环保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把园区建设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承载力强的工业发展平台。以抓好治理“僵尸”企业专项行动、园区闲置土地和空置标准厂房清理处置专项行动、集中治理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业招商“大比武”专项行动、完善园区功能配套服务建设专项行动、“千企改造”工程专项行动等为重点,提高园区服务保障水平。
(四)实施“双千工程”,增添发展活力。一是大力实施“千企引进”,围绕全州工业经济发展、产业链延伸、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关键核心,认真分析短板和制约因素,立足我州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条件等,找准对现有产业断链进行“补链”的关键环节,找准对传统产业升级进行“强链”的核心要素,研究上下游产业及关联产业,提出千企引进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及措施,为打造产业发展集群策划、储备项目,实现产业招商、精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精准性。二是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引导和支持州内现有企业提升技术装备和工艺质量整体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瞄准行业标杆,坚持创新引领,强化品牌培育,促进节能增效,推动大数据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调结构,补短板,全面推动十大工业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五)坚持绿色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两者兼顾,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州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强化绿色进入、绿色设计、绿色建设,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有选择性地进行产业承接转移,将园区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大对我州现有的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工业企业的环境提升改造力度,积极运用环保、能耗、技术、工艺、质量、安全等标准,加快提升我州重点园区、重点区域工业企业环保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
(六)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重点解决用地、厂房、融资、用工、准入、审批、培训、技术改造、创新、品牌培育、物流运输、配套服务等难题。以推动大用户直供电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供电体制改革,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对新落户的十大产业重点项目,根据需要对我州拥有自主权的收费项目予以缓减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抵(质)押融资业务,进一步完善续贷、循环贷等流动资金管理制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和贵州省工业及省属国有企业绿色发展基金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吸引金融资本参与投入,综合运用股权、债权等多种投资运作方式,助力十大产业特色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强化土地统筹利用,对属州级重点项目的十大产业项目,在用地指标和年度供地计划中优先安排。进一步优化用地布局,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对收回的各类低效用地,优先安排用于新引进的重点产业。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凡有审批需求的州级十大产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预备项目,全部实行“绿色通道”审批服务,优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大力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探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加快建立业主承诺、失信惩戒的联动机制,变事前监管为事中事后监管。结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探索设立综合受理窗口,实行综合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发件,进一步完善提升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运行模式,提供更加规范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建立完善企业专班服务机制,职责明晰、责任到人,改进方式方法,创新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务实,以高水平的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的满意度,促进项目快引快落、快落快建、快建快产。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工业发展奋发赶超的良好氛围。总结提炼招商引资、落地企业、项目建设、经营管理、技术改造、品牌培育、技术能手、岗位标兵等方面先进典型,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报道、充分宣传、交流学习、激发干劲、营造氛围,形成加快发展、奋发赶超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