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东南州采取“五举措”抓实易搬社区民族团结工作,促进全州31万搬迁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画卷。
一是抓产业就业重点,全面提升群众发展内生力。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对全州81个安置社区开展技能培训2.35万人(次),促进搬迁劳动力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全面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250余家帮扶车间带动就业2万余人,其中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就业5000余人。
二是抓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新活力。建立健全社区(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多渠道整合资金、集体资产租赁、资金入股分红、多元化发展产业、实施“飞地经济”、充分盘活社区资产、支持创办实体企业等方式,积极拓宽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稳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成功培育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社区7个、30万元以上社区28个,全州易搬社区集体经济累计收入达3200万元以上,实现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覆盖。
三是抓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服务群众战斗力。全州81个安置社区(村)成立街道办事处11个、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66个,全部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配备社区(村)干部567名,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70%以上,配备社区工作者650名,全面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
四是抓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社区群众凝聚力。不断完善社区文化服务综合服务设施,搭建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平台。全州81个安置社区建成42个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项目和多功能运动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文体活动中心78个,组建文化志愿队伍150支、电影放映队100个、健身团队88个、芦笙表演队66支,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75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善。
五是抓基层党建引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组织力。坚持党建引领,在安置社区成立党(工)委14个,党总支32个,党支部163个,党小组255个,从搬迁群众党员中选举社区党组织成员769人。持续选派优秀干部充实驻村(社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伍,全覆盖选派驻村(社区)第一书记81名和工作队员192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推广“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等模式,着力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推动安置社区实现民族团结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