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州直部门频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生态移民

索引号 000014349/2025-719325 信息分类 生态移民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文号 是否有效
信息名称 黔东南州多渠道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充分稳定就业增收

黔东南州多渠道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充分稳定就业增收

发布时间: 2025-05-21 14:59

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把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多渠道、多层次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一是优化服务,实现“近就业”。坚持就地就近就业与外出务工并重,出台《黔东南州促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政策措施十条》等政策措施,强化本地优质岗位信息收集和发布,借助就业服务中心(窗口)、零工市场(驿站)、社区微信工作群、送岗上门、创造就业岗位等平台和方式,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促进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如,榕江县在卧龙社区和阳光社区规划建设30个共享摊位,通过抽签的形式分配给有需求的群众,引导和帮助搬迁群众实现自主创业就业,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二是开发岗位,保障“稳就业”。通过大力发展安置区帮扶车间,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特别是外出就业困难群众有岗可上。2025年以来,各县(市)结合安置点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等需求,使用财政衔接资金2000余万元积极谋划17个公益性岗位项目,开发2100余个公益性岗位,有效保障就业困难群众得到就业。全州投入财政衔接资金6000余万元,在安置区及周边建设标准厂房、就业帮扶车间等项目16个,积极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和园区“两区共建”融合发展,吸纳带动更多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截至目前,全州共建成就业帮扶车间250余家,吸纳带动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5200余人。

三是技能培训,助力“能就业”。紧扣搬迁群众就业和创业需求,坚持“以产定培、以企定培、以岗定培”目标导向,聚焦农业技术、家政服务、民族手工艺、挖掘机、叉车操作、电焊工、网络电商等热门领域和茶叶采摘等季节性用工需求,针对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有效提升搬迁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如,台江县方黎湾社区在清明前后专门面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开展贴合群众实际就业需求的采茶工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群众采茶效率和茶叶质量,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好评。2025年以来,黔东南州共组织搬迁劳动力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1126人(次),为搬迁群众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扶持创业,带动“增就业”。结合县域产业发展优势和城镇化安置特点,鼓励和支持搬迁群众就近创业就业。如,从镇远县跨区域搬迁到凯里市白午街道振兴社区的杨秀华,在生态移民、农业农村和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19年6月在振兴社区成立了凯里市永联加工有限公司,稳定带动30余名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雷山县2024年利用财政衔接资金,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施门面经营、流动摊点、开设加工作坊等方式进行产业到户奖补,促进100余户群众户均实现增收10000余元。

五是塑造品牌,推动“好就业”。结合各县(市)资源禀赋,推进劳务品牌创建,培育出一批地域特色鲜明、行业技能领先的劳务品牌,将搬迁群众打造成产业“正规军”。如,天柱县探索建设职业农民队、手工编织队、家政服务队“三支队伍”,由社区牵头、致富带头人组队,有效升级三类经济,打破群众就业困境,让10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雷山县探索创办“合约食堂”模式,以“服务就业、带动产业”为宗旨,组建劳务工作队伍,打造“种植、采收、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同时,也解决了安置点周边帮扶车间企业员工就餐问题。自合约食堂开办以来,安置点新增开办就业帮扶车间1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有效拓宽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渠道。

截至目前,全州有6.45万户15.35万名搬迁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有劳动力家庭全面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上一篇:

下一篇:

主 办: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联系地址:贵州省凯里市北京东路21号 | 联系方式:0855-8235320

ICP备案号:黔ICP备16003716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5226000038 | 招投标投诉电话:0855-8231392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45

推荐使用1920*1080分辨率,谷歌、火狐、360极速、IE9+以上浏览器访问本站

...

本智能问答助手服务由贵州省人民政府网提供访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