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高增乡岜扒侗寨东南面山头上高耸着一块高约20米、周长约60米的巨石,石体四周是绝壁,石顶遍布灌木,整体呈侧放在地上的三角板形,中间横向凸出地面,远远望去如一头正在坡头吃草的有身孕待产的母牛,煞是壮观,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奇怪的是此地周围全为土坡,山上石头都是页岩、砂岩、沉积岩等,也找不到大一点的石头,唯独这块傲然独立的巨石与几十公里外黎平中潮一带石头矿物质成分一样,同为石灰岩。巨石与周围山体迥异,无人能解释,人们纷纷发出 “石从何处飞来”的疑问,所以人们称“飞来石”。
这块巨石耸立为山,是周边侗民们心目中的一座神山,常年有人在巨石下烧香焚纸,虔诚礼敬,这巨石最初叫“神牛石”,岜扒侗寨原来叫“神牛寨”。
相传明朝洪武初年,朝廷对西南各少数民族的政策由原来的“羁縻政策”变为“改土归流”——即改土司制为流官制,由朝廷中央委派流官,将土司管制的地方纳入中央直接管理。朝廷派驻军队,在当地设置军事单位,处理民族关系推行残酷的同化、歧视、隔离政策,湘、黔、桂三省边境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有些驻军在新地区肆行抢掠,有的流官不善于管理,骤然增加赋税,兴派徭役,自身又贪赃勒索,巧立各种税名,什么“野鸡粮”“火烟钱”等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弄得民不聊生。
吴勉十八岁那一年,黎平府大旱,田中粮食颗粒无收,到处有人逃荒,卖儿卖女。可是官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逼着要租要粮。当地百姓在这种饥寒交迫、妻离子散,在吴勉的领导下在黎平五开举行以武装抗粮为目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义军活动波及今之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靖县、通道、绥宁、武岗等地。义军直捣靖州、零溪,在九里岗击败靖州卫守兵三百余人,打死指挥使过兴父子,明王朝大惊,派辰州卫指挥杨仲名为总官率大军前往镇压。
吴勉对此早有准备,派人四处打听消息,听说皇帝派来的队伍将从今广西三江县良口乡沿都柳江而上,再经过今从江县的八洛往黎平推进。为了尽量减少部队伤亡,吴勉亲自去实地查看作战地形。他来到八洛,站在山顶向四面看,只见此段都柳江河道很窄,水流湍急,而且四周悬崖峭壁以岩山居多,就决定把河水堵起来,拦河将此地建成一个方圆几十里的海,官军来时,只要把大水坝一拆,滚滚的洪水就会淹灭官家的军队。既可以用于战时防御,又可以用于平时训练水军。
为解决拦河用的大量石头,吴勉拿起赶山鞭,从岩石最多的黎平县中潮羊角崖上,大鞭一挥,羊角崖的岩石便变成一头头水牛呼啦啦往前跑,一路上走得很顺利,一块块岩石,滚动着由羊角崖经过佳所、永从、顿洞。来到信洞坎时,由于队伍拉得太长,石“牛”行进的速度不一样,前面强壮的早已跑得不见踪影,后面老弱幼小的还在慢慢腾腾地走。吴勉在信洞坎碰到寨上的一个妇人在路边放牛,问道:“你见我的水牛走到哪了?”那妇人回答说:“我没见到你的什么水牛,我只见我的水牛。”为了尽快追上前面的牛,吴勉大急,为了赶路,只好挥鞭用力猛打后面的牛。其中有一头母牛因为有孕在身行走很慢,吴勉不停的赶呀赶,稍不留意用力过猛,那头母牛经受不住勉王的催赶,“倏”地飞到了岜扒山头,一落地便再也就不动了,逐渐又变回了原形,依然以一头孕妇牛的形状耸立在山头。
神牛从天上而降落到岜扒山头的消息在周围村寨传开,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百姓都认为这是吉兆,于是陆陆续续搬到神牛边来安家落户,时间长了就组成了一个村寨,村名——神牛寨。因为担心勉王把他的牛要回去,就把神牛寨改为岜扒寨。“岜扒”,侗语音译,意为“白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