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于2001年由原黔东南州农校、州卫校、州财校、州林校组建而成,位于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是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优质高职院校、省级“双高”校建设单位。学院有凯里校区和丹寨万达校区,凯里主校区规划面积1503亩,占地面积745.8亩,校舍建筑面积近28.19万平方米;丹寨万达校区占地300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现有在编教职工694人,有临床医学、护理、商务旅游、民族文化创意、物联网技术、建筑工程等11个教学系,开设有护理、旅游管理等39个专业,实行专业动态招生管理,今年招生专业25个。现有在校生1.37万余人。近五年来,学院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根植民族地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工匠、服务民族产业”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质培优”,正朝着“民族标杆、全省一流、全国知名”高职院校目标阔步前行。
——党的建设不断强化。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抓学习,作为“第一遵循”抓贯彻,作为“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旗领航·籽籽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学院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省级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广运用“一强二铸三融入”基层党建工作法,着力在强基固本中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引领作用。以“五个四”工作法为抓手,“以四带”创建活动为载体,持续巩固拓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支部星级化管理、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意识形态守正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学院在全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评估中获优良等次,被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省五四红旗团委等;护理系第一党支部获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省级示范点”、贵州省高等学校“五好”基层党组织和全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临床医学系党总支第一党支部获“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省级示范点”、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吴格娥教授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始终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初心使命,坚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完善“1+2+4”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深入实施思政工作“八大课堂”建设,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持续推进“三完善、三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学院突出“医药卫生、民族文化、生态农业”办学重点,以国家重点专业为引领,以省级骨干专业为支撑,以院级特色专业为基础推进专业建设。构建“三主体一路径五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准职业人-职业人才”人才培养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同时,学院立足民族地区,深耕民族文化资源,探索创新“苗绣·贵银”非遗产业工匠“554433”贵州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五双五强”:双导师强队伍、双课程强质量、双技能强业务、双平台强动力、双融合强素质为总抓手;实施“四定四准”即定岗位精准发挥特长、定企业精准联动育人、定师傅精准提升技艺、定导师精准协调指导,聚焦能力发展;推行“三师三徒”即拜师、学师、谢师,收徒、教徒、出徒,聚焦素质提升的模式,培养以苗绣、银饰、蜡染等非遗产业民族工匠,助推民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牵头组建贵州文化旅游职业教育联盟,承办省职业技能大赛特色项目(苗绣·贵银)赛项、全州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技能大赛。近五年来,毕业生年均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0.4%;师生技能大赛获省级以上奖264项,其中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74项;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省级以上奖23项。
——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推进。以建设“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成一支既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又具有我院鲜明特色、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视野开阔的专兼结合高水平双师队伍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近五年来,人才引进60人、公开招聘23人,引育博士、硕士研究生102人,培育高级职称50人,培育校级专业领军人才9人、骨干教师163人,聘产业教授38名、大师名匠23名,建成校级产业教授工作室6个、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组建校级教学实践团队36个、校级创新团队12个。培养省级职教名师5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结构化师资团队。
——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与中国旅游集团公司、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州人民医院、苏州工艺美术职院等构建校企、校政、校校“多元一体”办学机制,积极开展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基本建成技能实训、科技研发、产品生产、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以生为本、三元贯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参与修(制)订的全国高职《民族服装与饰品》专业简介和教学标准。现有国家级试点专业6个,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10个。获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以来,荣获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金奖5项,银奖23项,铜奖19项,优秀奖1项,学院在该项赛事中连续5年荣获优秀组织奖。
——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黔粹传人工作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州级智库1个、校级研发中心9个;学院先后成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等国家、省、市级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近五年,学院获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29项(省级项目14项)、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7项、各类专利授权338项,参编教材及出版专著18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11篇(核心期刊15篇)。植物组织培养中心荣获“贵州省工人先锋号”,文产系荣获省社科“学术先锋号”,2023年科技处社科联获“全国先进组织”。
——社会服务不断延伸。围绕“四新”服务“四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聚焦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入帮扶资金物资110余万元,选派29名优秀教师到村镇驻村、挂职帮扶和开展科技扶贫。2019年高职分类招生单列7个专业招收精准扶贫学生116人(免学费、补助生活费2000元/年);近五年来共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5533人,其中联合开办剑河村医班、从江班、国春银饰班等中职教育精准扶贫班招生636人。聚焦农村特色产业,培育推广脱毒草莓苗、脱毒太子参苗等近100万株(组),面积5万余亩,产值5亿余元;研发推广苗侗医药产品21个,产值3000余万元。开展各级各类社会培训6.1万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2.5万余人次。积极开展“校农结合”,组建校农结合农产品供应站,采购农产品544万公斤,价值3740余万元。
——对外交流不断拓展。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师生国际化水平。强化韩国以及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相关高校联系,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签订国际交流结对帮扶协议,与泰国东方皇家理工大学、韩国中部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台湾弘光科技大学等10余所国际和地区院校开展合作交流,与泰国格乐大学、班颂德昭帕亚皇家大学、东方皇家理工大学、韩国中部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选派50余名师生到泰国、马来西亚、澳门、台湾等地开展交流,组织1000余名学生完成线上国际培训项目,组织450名教师完成线上国际师资培训项目,接待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专家来访20余次,选派30余名教师赴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进行学习深造,教师国际化交流比例达到50%,学生国际化交流比例达到8%。组织学生创作9套银饰作品走进荷兰博物馆展陈,校企合作创作36套苗族蜡染服饰到伦敦国际时装周巡展,向世界展示银饰锻造和苗族蜡染技艺。学生作品“太阳鼓民族风音响”入围2022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展览。2023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商务软件解决方案”赛项获国际总决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