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文化和旅游部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现代学徒制院校、“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院校,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省优质高职院校和省级“双高”校。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3月创办的黔东南民族农业学校。2001年8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黔东南民族农业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财贸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林业学校合并升格组建而成“省州共管、州管为主”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凯里、丹寨万达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67亩,11个教学系,开设39个专业(每年动态招生25个专业)。在编教职工69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4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72人(其中正高级22人),州管专家9人。在校学生13000余名(其中在校本科学生近1000名)。近五年来,学院坚持“根植民族地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工匠、服务民族产业”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质培优”,正朝着“民族标杆、全省一流、全国知名”高职院校目标阔步前行。
——党的建设不断强化。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抓学习,作为“第一遵循”抓贯彻,作为“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续推进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深化并推广运用“一强二铸三融入”基层党建工作法,着力在强基固本中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引领作用。以“五个四”工作法为抓手,“以四带”创建活动为载体,持续巩固拓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意识形态守正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学院在全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评估中获优良等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省五四红旗团委等;护理系第一党支部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贵州省高等学校“五好”基层党组织和全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临床医学系党总支第一党支部获“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州级示范点”,吴格娥教授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打造“党旗领航∙籽籽同心”党建品牌,1个支部入选2024年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名单。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始终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初心使命,坚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完善“1+2+4”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深入实施思政工作“八大课堂”建设,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持续推进“三完善、三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学院突出“医药卫生、民族文化、生态农业”办学重点,以国家重点专业为引领,以省级骨干专业为支撑,以院级特色专业为基础推进专业建设。构建“三主体一路径五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准职业人-职业人才”人才培养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同时,学院立足民族地区,深耕民族文化资源,探索创新“苗绣·贵银”非遗产业工匠“554433”贵州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五双五强”:双导师强队伍、双课程强质量、双技能强业务、双平台强动力、双融合强素质为总抓手;实施“四定四准”即定岗位精准发挥特长、定企业精准联动育人、定师傅精准提升技艺、定导师精准协调指导,聚焦能力发展;推行“三师三徒”即拜师、学师、谢师,收徒、教徒、出徒,聚焦素质提升的模式,培养以苗绣、银饰、蜡染等非遗产业民族工匠,助推民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牵头组建贵州文化旅游职业教育联盟,承办省职业技能大赛特色项目(苗绣·贵银)赛项、全州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技能大赛、协办省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近五年来,毕业生年均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0.4%;学生技能大赛获省级以上奖361项,其中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7项、省级一等奖64项;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省级以上奖23项。
——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推进。以建设“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成一支既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又具有我院鲜明特色、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视野开阔的专兼结合高水平双师队伍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近五年来,人才引进60人、公开招聘23人,引育博士、硕士研究生102人,培育高级职称50人,培育校级专业领军人才9人、骨干教师163人,聘产业教授38名、大师名匠23名,建成校级产业教授工作室6个、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组建校级教学实践团队36个、校级创新团队12个。培养省级职教名师5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结构化师资团队。
——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与中国旅游集团公司、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州人民医院、苏州工艺美术职院等构建校企、校政、校校“多元一体”办学机制,积极开展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基本建成技能实训、科技研发、产品生产、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以生为本、三元贯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参与修(制)订的全国高职《民族服装与饰品》专业简介和教学标准。现有国家级试点专业6个,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10个。获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自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以来,荣获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金奖5项,银奖23项,铜奖19项,优秀奖1项,学院在该项赛事中连续5年荣获优秀组织奖。积极筹备苗侗医药产业学院、新媒体直播电商产业学院。
——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黔粹传人工作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州级智库1个、校级研发中心9个;学院先后成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等国家、省、市级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近五年,教学成果奖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院获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24项(省级项目5项)、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各类专利授权337项,参编教材及出版专著18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84篇(核心期刊15篇)。植物组织培养中心荣获“贵州省工人先锋号”,文产系荣获省社科“学术先锋号”,科技处社科联获“全国先进组织”。
——社会服务工作取得实效。围绕“四新”服务“四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聚焦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入帮扶资金物资130余万元,选派38名优秀教师到村镇驻村、挂职帮扶和开展科技扶贫。招收精准扶贫学生116人(免学费、补助生活费2000元/年);近五年来共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5533人,其中联合开办剑河村医班、从江班、国春银饰班等中职教育精准扶贫班招生636人。聚焦农村特色产业,培育推广脱毒草莓苗、脱毒太子参苗等近100万株(组),面积5万余亩,产值5亿余元;研发推广苗侗医药产品21个,产值3000余万元。开展养老护理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6万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2.2万余人次。校农结合采购农产品300余万公斤,校内展厅及电商平台销售扶贫产品盈利净收入达854万元。2024年,《星光照晚情——守护乡村失能老人公益服务项目》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不断提高。2024年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同意学院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强化韩国以及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相关高校联系,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签订国际交流结对帮扶协议,与泰国东方皇家理工大学、韩国中部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台湾弘光科技大学等10余所国际和地区院校开展合作交流,与泰国格乐大学、班颂德昭帕亚皇家大学、东方皇家理工大学、韩国中部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选派50余名师生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开展交流,组织1000余名学生完成线上国际培训项目,组织450名教师完成线上国际师资培训项目,接待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专家来访20余次,选派30余名教师赴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进行学习深造,教师国际化交流比例达到50%,学生国际化交流比例达到8%。组织学生创作9套银饰作品走进荷兰博物馆展陈,校企合作创作36套苗族蜡染服饰到伦敦国际时装周巡展,向世界展示银饰锻造和苗族蜡染技艺。学生作品“太阳鼓民族风音响”入围2022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展览。2023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商务软件解决方案”赛项获国际总决赛三等奖。2024年,《“银脉”相承,“盛饰”华章》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职教赛道创意组金奖,是我省时隔三年再次在该赛道获得金奖,实现了学院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零”的突破,也是全省52所高职院校时隔三年再度在该项赛事荣获金奖。积极参与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联合主办“融合创新·数字赋能——共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论坛”。2025年秋季计划招收国际生10名,11名申请人通过审核,已提交主管部门办理录取手续;选派3名学生赴马来西亚、泰国交流学习。学院国际合作多领域实现“零突破”,提升了学院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