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州直部门频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锦绣黔东南 >> 历史文化 >> 世居民族

侗族

发布时间: 2023-09-15 17:18

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使用侗语,属东亚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戏台是侗族的主要标志。侗族的箫、笛、芦笙是其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筑中的代表有:鼓楼、风雨桥。

一些侗族社会内部还保存有传统制度文化,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侗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侗款”分大小。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刺绣分为苗绣和侗绣。侗绣是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传统工艺,是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侗绣艺术品类繁多,头巾图案、婴儿背带、妇女胸兜、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刺绣等内容相当广泛。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侗族文化的象征、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和议事的会堂、平时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有侗寨必有鼓楼。鼓楼外形似宝塔,高20余米,一般整个建筑结构以中间独柱为中心,周围16根外环檐柱为衬,无一钉一铆,横穿斜插,衔接紧密牢固,被文人誉为“秉凉亭之清幽,兼宝塔之奇伟”。

花桥(风雨桥)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桥廊设置美人靠(坐栏),结构极为合理,是侗族青年男女情歌坐月、休闲纳凉的好地方。同时可供过往路人在桥上避风躲雨、乘凉休憩,因而花桥也被称为风雨桥或长廊风雨桥。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便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肇兴侗寨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是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肇兴侗寨建寨历史悠久,据民间族谱记载,南宋正隆五年(1160年),肇兴先民已在此地建寨定居,距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据陆氏家谱记载,肇兴开疆始祖是陆姓“暖、闹”兄弟中的“闹”,后人为铭记其功德,均改为陆姓,却保留12个内姓,分12大房族,分居5个片区,按“五常”命名为“仁义礼智信”五团,分别建有鼓楼、花桥、戏台5座,长短不一,大小不同,风格各异,与周围萨坛、歌坪、禾晾、谷仓、瓢井等建筑遥相呼应,构成了以农耕稻作为生产生活方式,以鼓楼为全寨人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以萨坛为祭祀场所,以多声部大歌为养心之道的人类群落。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侗年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间),后来互相仿效,逐渐过起了侗年。20世纪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商议决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2020年新修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规定,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侗年,全州公民放假1天。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用以“冻菜”祭祀祖先。2011年5月23日,榕江县申报的“侗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社节每年立春过后的第五个戊日,便是侗家的社日节。这天,居住在贵州黔东南天柱、三穗、镇远、黎平等地区的侗族,家家户户都煮“社饭”吃。社日节,也叫“吃社饭”,还有的叫“吃赦饭”。每年侗族人民专门举行的祭社活动,是为了纪念敢说实话、敢讲真话、管理五谷春种秋收的大臣—社的。

侗族过春社是接木阿点龙及其奶奶、媳妇的。春社这天,清早就烧香焚纸,牲醪祭祀,表示迎接木阿点龙,以求保佑侗家,消灾除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秋社是侗族送社神的日子,吃饭前同样祭供社神,还要画三匹大马,意思是让他们骑着马转回家园。这一天也请客吃饭,家家都像过节一样,各以社糕、社酒相馈赠。

“萨玛节”或“祭萨”活动是侗族的祭祀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至二月的这段期间,择吉日过“萨玛节”。这天,由寨老领着全体男女老少,鸣锣吹笙前去“萨坛”进行“祭萨”、敬供。接着要进行吹笙跳舞,斗牛取乐、多耶、唱琵琶踩歌堂等活动,企盼得到萨岁的神灵除邪驱恶,确保人们的各项生产活动不受阻扰和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同时,也以这种形式对这位古代侗族女英雄的崇敬和无限缅怀。

侗族芦笙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从江县六洞地区洛香镇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芦笙节。洛香芦笙节是为纪念发明水车的侗族工匠“闷公”和庆贺丰收举办的盛大节日。节日当天上午,还要举行一个祭祀仪式,侗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寨老的引领下,伴着铁炮、芦笙声到各寨的萨岁“社堂”饮茶。

上一篇:

下一篇:

主 办: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 联系地址:贵州省凯里市北京东路21号 | 联系方式:0855-8235320

ICP备案号:黔ICP备16003716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5226000038 | 招投标投诉电话:0855-8231392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45

推荐使用1920*1080分辨率,谷歌、火狐、360极速、IE9+以上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