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方案》起草的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黔府办发〔2023〕1号)《省卫生健康委关于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黔卫健函〔2023〕68号)等文件精神,起草了《关于加快推动黔东南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4-2026年)》。黔东南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民族药材资源,已查明药材资源共3000多种,素有“苗侗药都”“天然药库”的美称,在发展中医药产业上具有先天优势。大力推动黔东南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加速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对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医药民族医药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医药民族医药强州目标,服务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方案》发展的阶段和目标是什么?
(1)中医药(民族医药)制造产业累计完成产值30亿元以上;
(2)中药材(民族药材)总种植面积在180万亩以上,培育中药材(民族药材)良种繁育基地70个以上,建立中药材智慧物流集散地1个和区域性中药材交易中心;
(3)新增中药(民族药)单品种3-6个、苗药侗药特色治疗技术10项以上,支持符合条件的苗侗民族药、苗侗特色医疗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4)建成黔东南州中药民族药区域院内制剂研究开发运用中心1个,完成中药(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6个以上,取得院内制剂备案号或批准文号10个以上、复方制剂1-2个,推出“文旅产品”10个以上。
(5)编纂出版《黔东南州苗侗医药志》
三、《实施方案》明确了哪些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突出“补链”,做优中药材产业;二是突出“强链”,做强中药制造业;三是突出“延链”,做长“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强化“稳链”,守正创新做好传承发展等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共提出4方面15条重点任务。
四、如何突出“补链”,做优中药材产业?
一是补好“良种繁育链”。力争到2026年,培育中药材(民族药材)良种繁育基地70个以上,优良种子繁育基地3万亩以上,可供应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二是补好“标准化种植链”,力争到2026年,中药材总种植面积在180万亩以上,提质增效基地90万亩,完成“定制药园”示范基地建设40家以上。三是补好“初加工链”。力争到2026年,建设产地初加工基地(点)累计达60个以上。四是补好“市场流通链”力争到2026年,在凯里建成1个区域性中药材交易中心,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化布局综合性服务平台。
五、如何突出“强链”,做强中药制造业?
一是做强中药饮片。力争到2026年,全州公立中医院门诊中药处方比例达65%以上,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达到50%以上,中药饮片处方占药品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中药饮片制造产业产值达6亿元以上。二是做强中成药和中药配方颗粒,力争到2026年中成药和中药配方颗粒制造产业产值达6亿元以上。三是做强中药制剂。力争到2026年获得医疗机构院内制剂备案号或批准文号10个以上。四是强化中医药(民族医药)科研创新,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等药企、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一批具有苗侗等民族特色的科技产品,助推我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五是做强保健用品,支持已获得“健”字号的22个从江瑶浴产品和5个丹寨药浴乳进行二次开发,提升产品品质和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
六、如何突出“延链”,做长“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民族医药+康养旅游”新业态。加快景区内部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和健康产品业态植入,建成一批省级以上温泉康养、森林康养、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等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到2026年,建成“民族医药+康养旅游”5家以上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 项目)。二是培育壮大“民族医药+健康食品”药食同源新业态。力争到2026年,开发出一批绿色健康有机食品类文旅产品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培育壮大“民族医药+文旅产品”新业态。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提升科研能力,加大研发力度,研发出一批以苗侗等民族医药为主的大健康产品,鼓励深化文旅企业合作,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旅产品”产品,并在旅游景点设置民族医药“文旅产品”旗舰店和体验点,提高民族医药健康相关产品影响力。四是培育壮大“民族医药+健康养老”新业态。坚持健康养老与民族医药养生结合,将民族医药养生保健、特色康复等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拓展三穗县成功创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县的经验,再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为我州培育一批技术成熟、服务规范、信誉良好的健康养老机构。
七、如何强化“稳链”,守正创新做好传承发展?
一是强化民族医药文化精髓的挖掘和保护。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推动苗药等民族药入《药典》的机遇,加快对黔东南名中医(民族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特色诊疗医术进行挖掘和整理,积极探索民族民间“献方”激励机制,鼓励民族医积极献方。开展《黔东南州苗侗医药志》的编纂工作,为苗药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提供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鼓励各县(市)打造一批民医堂、苗侗医馆,开展苗侗等民族医特色专长服务。加强民族医药宣传,定期举办苗侗民族医药发展学术交流活动。
八、如何强化保障措施,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作用?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全州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上下衔接指导,畅通沟通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合力推进黔东南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强化相关部门和企业对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项目储备,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和专项资金、药企合作、金融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资金。提高中医(民族医)诊疗项目住院报销比例,将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中医优势病种及时纳入DIP付费范围,有力推进中医优势病种“同病同效同价”医保支付新模式。三是强化人才保障。积极引进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和高层次中药人才,充分挖掘民间民族医药确有专长(非遗)人员,持续滚动式的开展黔东南苗侗等民族医(确有专长)从业人员考核考试认定工作,鼓励在职医务人员继续教育中增加民族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壮大民族医药人才储备。四是强化跟踪督促。各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对照目标任务,精心部署,定期上报工作推进情况,定期评估,共同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